"奇峰一见惊魂魄":奇特的峰峦一见便令人惊心动魄,
"意想洪炉始开辟":仿佛想象着天地初开时的洪炉。
"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怀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
"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忽然霹雳一声化为石头。
"不然何至今":不然为何到今天,
"悠悠亿万年":历经亿万年的岁月,
"气势不死如腾屳":山势依然如腾飞之龙,气势磅礴不减。
"云含幽兮月添冷":云雾含着幽深之气,月光更添寒意,
"月凝晖兮江漾影":月华凝聚,江面荡漾着粼粼波光。
"结根不得要路津":山根未生于通衢要道,
"迥秀长在无人境":却以绝世秀色长存于人迹罕至之地。
"轩皇封禅登云亭":黄帝曾登云亭封禅天地,
"大禹会计临东溟":大禹曾到东海之滨治水会盟诸侯。
"乘樏不来广乐绝":然而他们未曾踏上九华山,
"独与猿鸟愁青荧":唯有猿猴与飞鸟伴着幽微的青光哀愁。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你可曾见敬亭山?黄褐荒芜,
"兀如断岸无棱角":孤峭如断裂的河岸,毫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只因南朝谢朓的一首诗,
"遂使声名齐五岳":它的声名便与五岳齐平。
"九华山":九华山啊,
"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本是天地造化的绝美奇观,
"焉能籍甚乎人间":为何却未能在人间广为人知。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属于山水诗题材。诗人刘禹锡通过对九华山奇峰异石、幽深云月的描绘,展现了九华山的壮美景色。诗中融入了对历史人物如轩皇、大禹的追思,以及对敬亭山、谢朓诗歌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缅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是对九华山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2. 分段赏析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诗人初见九华山奇峰异石,震撼至极,恍若目睹天地初开之景。以“洪炉始辟”喻天地初分,赋予山峰创世般的恢弘气象;继而幻想九龙欲攀天被雷劈化为石,既暗合山形之险峻,又以神话笔法为其蒙上神秘色彩。“化石”意象更使静态山峰产生动态张力,仿佛随时欲腾空而起,突破直接描写的局限。“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屳”以设问强化时间纵深感,“亿万年”凸显山之亘古永恒;“气势不死”呼应首句“惊魂魄”,赋予山峰生命感。“腾屳”(腾飞飘举貌)双关山势与神话想象,既写山形之峻拔,亦暗喻其超脱凡尘的仙姿,虚实相生间升华自然意象。“云含幽兮月添冷,月凝晖兮江漾影”通过云月江影的冷色调渲染幽邃意境。“含幽”“添冷”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灵性;“凝晖”“漾影”则捕捉光影流动之美,静中有动。此联以空灵笔触勾勒九华山夜色,烘托其远离尘嚣的孤高气质。“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由景及情,“结根”喻山之根基,“要路津”暗指世俗显达之地。山因偏处“无人境”而得以保全其秀美,隐喻高洁之士甘居寂寞的品格。此句以山自况,寄托诗人不慕荣利、坚守本真的精神追求。“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借黄帝封禅、大禹治水未至九华的典故,暗示山之隐逸超凡。乘樏(登山的工具)代指大禹,广乐(钧天之乐)代指黄帝,二者象征人间权势与礼乐文明,却皆与九华山无缘。“愁青荧”以猿鸟拟人,暗写山之孤寂,深化其遗世独立之感。“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以平凡的敬亭山反衬九华山之美。敬亭山“黄索漠”“无棱角”喻其平庸,却因谢朓一诗声震五岳;而九华山虽为“造化尤物”,却“无人境”无名。对比中暗含对世俗评判标准的不满,亦为结尾抒情铺垫。“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连呼山名强化情感,“造化尤物”直指其天然绝美;“焉能籍甚”以反问抒发不平——如此奇山竟不为人知!结句暗藏诗人自喻,借谢朓自况,倾吐怀才不遇之愤懑,却又以超然语气收束,留不尽之余韵。
上一篇:唐·李商隐《寄罗劭兴》
下一篇:唐·黄滔《归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