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hòu
dēng
chéng
tiào
wàng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2
fēng
jǐng
qīng
míng
hòu
yún
shān
qián
bǎi
huā
jiù
wàn
jǐng
chū
xīn
yān
cǎo
kòng
jiāng
liú
yuǎn
tiān
cháng
ān
zài
chù
yáo
zhǐ
yáng
biān

译文

清明节后的景色格外清新,城墙上的矮墙与云雾中的山峦相映成趣。百花盛开,仿佛还像往日一样绚烂,千家万户升起了新的炊烟。绿草如茵,覆盖了每一寸土地,江水奔流,与远方的天际融为一体。长安城在哪里呢,遥指着夕阳落下的方向。

逐句剖析

"风景清明后":清明节后的景色格外清新,

"云山睥睨前":城墙上的矮墙与云雾中的山峦相映成趣。

# 睥睨:城上小墙。

"百花如旧日":百花盛开,仿佛还像往日一样绚烂,

"万井出新烟":千家万户升起了新的炊烟。

# 新烟:清明前一日,古代为寒食节,禁火三日,清明后重新点火,故称新烟。,万井:犹万家。井,古代八家为一井,后引申为家宅。

"草色无空地":绿草如茵,覆盖了每一寸土地,

"江流合远天":江水奔流,与远方的天际融为一体。

"长安在何处":长安城在哪里呢,

# 在何处:一作何处是。,长安:唐代京都即今陕西西安市。

"遥指夕阳边":遥指着夕阳落下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后登城眺望》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清明时节登城远眺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眼中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长安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怅惘与哀愁。诗的前三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清明时节的明媚与生机,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尾联则笔锋一转,诗人由眼前美景引发对长安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反映了其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诗。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色,诗人登城远眺,看到云山、百花、新烟、草色和江流等景色,景色虽美,但诗人内心并不平静。由于仕途坎坷,远离京城,诗人自然地对长安产生了思念之情。诗的结尾,诗人遥指夕阳,表达了对长安的眷恋和难以名状的哀愁。

2. 分段赏析

首联:“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前句“风景清明后”点明了时间,表明诗人是在清明节过后登城眺望的。此时天气晴朗,景色清新。后句“云山睥睨前”中的“睥睨”指城上小墙,诗人站在城楼上,云雾缭绕的山峦尽收眼底,展现出一幅开阔的自然画卷,为全诗奠定了明朗的基调。颔联:“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前句“百花如旧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百花盛开,依旧如往昔一般美丽,给人一种时光流转但美好依旧的感觉。后句“万井出新烟”则描写了人间烟火,无数的村落和城市中升起新的炊烟,展现了生活的生机与活力。颈联:“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前句“草色无空地”形象地描绘了春草茂盛的景象,草色覆盖了整个大地,没有留下任何空白,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后句“江流合远天”则描绘了江水与远方天际相接的壮丽景色,江水浩渺,与天边融为一体,给人以开阔的视觉感受。尾联:“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长安的思念之情。诗人站在城楼上,眺望远方,询问长安的位置,并指向夕阳的方向。这里通过夕阳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远方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下一篇:唐·李白《僧伽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