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ché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xià
dēng
chéng
chéng
kōng
jiàn
dōng
fēng
chuī
huǒ
fēi
yún
diàn
殿
chéng
nán
duì
wàng
líng
tái
zhāng
shuǐ
dōng
liú
huí
gōng
zhōng
rén
jìn
nián
nián
chūn
wèi
shuí
lái

译文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逐句剖析

"下马登邺城":下马走到邺城上面,

# 邺城:考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城空复何见":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东风吹野火":阵阵东风吹起野火,

#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暮入飞云殿":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 暮入飞云殿:一作入暮飞云电。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南对望陵台":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

#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邺城故事》:“魏武帝遗命诸子曰:‘吾死后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吾妾与使人皆著铜雀台······汝等时登台,望吾西陵墓田。’”,城隅: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漳水东流不复回":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 漳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宫中人去尽":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

#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年年春色为谁来":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古邺城》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诗篇开篇四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邺城破败荒芜之景象,残垣断壁间弥漫着萧瑟森然之气,营造出一种凄清哀婉、令人心生怆然之感的氛围。而后四句,诗人触目伤怀,借眼前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漳河水,以及年年岁岁、如期而至的盎然春色,引发了深沉的历史喟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往昔的繁华与英雄豪杰皆已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徒留今人凭吊怀想。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却自有一番浑厚蕴藉之韵味,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与无尽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古邺城》是唐代诗人岑参所作,唐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岑参自长安启程,踏上了前往河朔的游历之旅。途经邺城之际,他登上城垣极目远眺,但见荒草萋萋,野火偶燃,往昔邺城作为军事要地、英雄辈出的繁华盛景早已不复存在,唯有历史的尘埃,静静掩埋着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吊古伤今,心中感慨万千,情思涌动,遂挥毫泼墨,吟咏成篇,以寄其深沉的历史情思与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对古邺城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叹惋。

2. 写作手法

对比:“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望陵台曾是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如今却只能与漳水和陵墓相对,事业付诸东流。这种对比突出了人事的无常和事业的虚无。正衬:“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诗人用“东风”和“野火”这样的自然景象来衬托邺城的荒芜。飞云殿曾是繁华之地,如今却只剩下东风和野火相伴,这种对比突出了“人去尽”的凄凉。细节描写:“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此句对野火在东风吹拂下,于暮色中蔓延进入飞云殿的情景进行了细致刻画。“东风”点明了风的方向,“野火”描绘出荒败、萧索的意象,“暮”字渲染了时间与氛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而“飞云殿”作为曾经繁华宫殿的代表,如今却任由野火侵入。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具体可感的画面,生动展现出古邺城的衰败荒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句开篇点题,点明诗人下马登临邺城这一行为。次句中一个“空”字,宛如一条无形的丝线,统领全篇。此“空”字内涵丰富,它不仅是对邺都故址如今败落凄清环境的精准概括,更是诗人亲临此地时,内心茫然无着、无所依傍心境的真实流露,那深沉的悲戚怀古之情,便如潺潺溪流,悄然蕴含其中。“复何见”三字,以巧妙设问之法,如同一把钥匙,自然地开启了中间四句对邺城具体景象的细致描绘之门。东风,在古诗的浩瀚星空中,犹如一颗璀璨星辰,尤为常见。李商隐于《无题》中吟道:“东风无力百花残”,道尽了春日将尽、美好消逝的哀愁;李煜在《虞美人》里写下“小楼昨夜又东风”,勾起了对往昔繁华的无尽追忆。诗中的东风,暗示着春天已然到来,巧妙地与结句“春色”相互呼应。飞云殿,单从这富有气势的名称,便能让人在想象中勾勒出它当年的巍峨与辉煌。然而,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见东风阵阵,野火飘飘,往昔的热闹喧嚣已不复存在,唯有凄凉之景映入眼帘,这景象恰似无声的诉说,生动地写出了“人去尽”的寂寥。这两句着重从人事变迁的角度,展现了邺城的“空”。接下来的两句,则侧重从事业兴衰方面诠释“空”的深意。望陵台,乃是曹操当年饮酒作乐、意气风发之所,它曾是曹操事业兴盛的鲜明标志。可如今,漳水依旧如往昔般滔滔东流,高台却只能与曹操的陵墓空空相对,恰似岑参在《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感慨的:“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些形象相互对照、相互映衬,不经意间便透露出事业如流水般一去不返的沧桑意味。上文虽言“城空”,按常理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描绘的景象,反而更加突出了“城空”之态,并且让“空”的内容愈发具体可感。诗的最后两句,以“人去尽”总括上文四句,再次强化了“空”的主题,与诗的开头遥相呼应,使“空”字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贯穿全诗始终。春色依旧年年如约而至,可人事却已全然改变,这两句看似是对春色的感叹,实则是对古人已逝、事业不再的深沉喟叹。开头以“复何见”发问,结尾以“为谁来”作答,两处问句遥相呼应,如同一对默契的搭档,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便在这无尽的感叹之中缓缓落下帷幕。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空”为主线,分总括、细描、抒慨三层,渲染烘托出古都邺城“四空”之景。诗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具汉魏古诗悲凉慷慨之风。诗篇五、七言并用,依物事与情感变化而择,格调潇洒明快,契合怀古主题且情感饱满深厚,为岑参早期代表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音节感慨,末句尤不堪诵。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此作格调摹之《滕王阁》。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调与“只今唯有鹧鸪啼”一同凄怆,只言片语,不尽欷歔。

明周珽《唐诗选》

# 结有无边光景,只言片语,不尽欷歔。

清吴烶《唐诗直解》

# 韵无留而意不竭。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诗甚清雅,然吾窃怪唐人咏邺台,往往哀伤老瞒,何其无恶恶之心也。当以徐文长之《叫声歌》正之。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下一篇:唐·戴叔伦《劝陆三饮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