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牵江色":江边的风景随着百丈竹索不断变换,
# 百丈:牵船的篾缆。
"孤舟泛日斜":孤舟在斜阳下缓缓前行。
"兴来犹杖屦":兴致来时拄杖沿江漫步,
# 杖屦:手杖与鞋子。
"目断更云沙":极目远望只见云沙相接苍茫无际。
"山鬼迷春竹":在那春天的竹林中,我仿佛看到了女神山鬼,
"湘娥倚暮花":思念爱人的湘娥,也倚靠着暮春花丛、默默无言。
# 湘娥:谓湘妃。
"湖南清绝地":迁客旅人经过这个清绝之地,
# 湖南:谓洞庭湖之南。
"万古一长嗟":都让人感叹不已。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祠南傍晚时,百丈绳索牵引江船、孤舟于夕阳下泛行的景象,还刻画了自己拄杖漫步、极目远眺云沙的情景,又借助“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的神话意象,营造出神秘氛围。全诗借行旅中的所见之景与联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忧愁以及对所处境遇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中,以江色之广、孤舟之小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江面的壮阔,又勾勒出诗人孤独漂泊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描绘出一幅充满孤寂感的画面。“百丈”写牵船的绳索,展现出行舟的动态,“江色”点明所处环境,“孤舟”突出船的孤单,“日斜”表明时间为傍晚。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旅途的落寞氛围,借景抒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刻画诗人兴致起时拄杖漫步,却只见云沙的情景。“犹”字体现诗人即便兴致尚可,面对眼前景象也难免心生迷茫,进一步渲染出内心的惆怅与失落。颈联“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运用“山鬼”“湘娥”的典故,为诗歌增添神秘色彩。“山鬼迷于春竹”“湘娥倚着暮花”,两个画面营造出朦胧、迷离的氛围,暗示诗人内心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情感。尾联“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诗人直言湖南之地清幽绝美,却以“万古一长嗟”收尾,将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与自身境遇的感慨相结合,直抒胸臆,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感怀。整首诗四联层层递进,将诗人行旅中的孤寂、迷茫与对自身境遇的喟叹展现得淋漓尽致。
# 谭云:频用“山鬼”、“湘娥”,皆说得实有形影声响,的的惊人。钟云:使实事妙在幻,使幻事妙在实(“山鬼”二句下)。
明谭云、钟云《唐诗归》
# 此等诗自贤于夔府作远甚,诵之自知。“牵江色”,一“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幻不足立也。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祠南写得杳冥恍惚,是“夕望”神致(“山鬼”二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张綖曰:如此清绝之地,徒为迁客羁人之所历,此万古所以同嗟也。结极有含蓄。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写幻景只似实事,乃思之愈幻,笔墨异人处在此。
清劳孝舆《茧斋诗谈》
# 秀色中含老气,何景明之渊源也。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盖“山鬼”、“湘娥”,皆屈赋寓言,今于“夕望”、“清绝”之余,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当年之托兴,故曰“万古”“长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幽秀。王阮亭云:何仲默诗多学子美此种。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尾联见意格。鲍照云:“昨行春竹丛,中鬼火狐鸣。”殊为哀切,五句意本此。“迷”字、“倚”字下得虚实恍惚,易以它字即呆矣。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是惝恍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是奇警语。皆律诗中必有之境,姑举一端。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上一篇:唐·刘长卿《松江独宿》
下一篇:唐·杜牧《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