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为郎便白头":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
# 三度为郎便白头:“三度”两句,说自己五次出任郎官便已年老,自从出任刺史以来,也已五年了。岑参自广德元年(七六三)至永泰元年(七六五),曾先后五次出任郎官。这里说“三度”是言其为多数,且不与下文“五”字重复。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
"一从出守五经秋":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 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
"莫言圣主长不用":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
# 莫言圣主长不用:“莫言”两句:意思是不要说皇帝长久不重用自己,百姓尚未安宁又怎么办呢?说自己关心的不是作官,而是济世。莫言:不必说。
"其那苍生应未休":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 未休:未得安宁。,其那:怎奈。那(nuó):奈何的合音,对······怎么办。
"人间岁月如流水":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
# 人间岁月如流水:“人间”两句:说岁月如流,秋日又至。
"客舍秋风今又起":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心事向谁论":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
# 不知心事向谁论:“不知”两句:说满腹心事不知向谁倾诉,只有江上蝉叫伴着自己。
"江上蝉鸣空满耳":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 空:徒然。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坎坷的仕途经历,营造了凄凉悲切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以及心系苍生、心怀天下却无人倾诉的孤独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烘托:通过描绘“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的凄凉环境,营造出压抑、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晚年处境艰难、心事无处诉说的孤独寂寞心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诗人叙述自己的仕途经历,“三度为郎”表明多次担任郎官这一官职,“便白头”则体现出岁月在为官过程中的消逝,人已逐渐老去。“一从出守五经秋”,“出守”即出任地方官,“五经秋”表示已经过了五年,写出任职时间之长,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悲叹时光流逝、仕途不顺的基调。颔联中,“莫言圣主长不用”,诗人虽然有仕途不顺之感,但仍安慰自己不要说君主总是不用自己,“其那苍生应未休”,“其那”表示怎奈,诗人转而想到苍生之事还未停止,体现出诗人心系苍生的情怀,尽管自己仕途坎坷,却依然心怀天下,这种情感在悲叹中又有着一种高尚的格调。颈联描写时光和当下的环境,“人间岁月如流水”,将岁月比作流水,形象地表现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客舍秋风今又起”,“客舍”点明诗人所处的地点,“秋风”是典型的秋季景象,“今又起”则强调这种景象的再次出现,烘托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悲叹之情随着秋风的吹起而愈发浓烈。尾联表达诗人的孤独之感,“不知心事向谁论”,诗人心中有着诸多的心事,却不知道该向谁倾诉,“江上蝉鸣空满耳”,只有江上的蝉鸣声在耳边回荡,“空”字体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寥,仿佛这些蝉鸣只是徒然地充斥在耳边,无人倾听自己的心事,进一步深化了全诗的悲叹情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向故友倾诉内心情怀之作,高度概括了其一生,特别凸显了晚年的凄凉境遇,实乃追悼平生的经典篇章。全诗情感深沉、凄切动人,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递出一位心系国事却壮志难酬的封建文人,在暮年之际所承受的沉重悲哀。
# 岑参普济苍生之愿,于其晚年诗中时时道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然有其难言之故。
现代现代四川财经学院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