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破:陷落。,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深,茂盛;茂密。,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花溅泪":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
# 溅泪:流泪。,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时,时事。
"恨别鸟惊心":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 恨别:怅恨离别。别,离别。
"烽火连三月":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
#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家书抵万金":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 抵:值,相当。,家书:家信。当时杜甫家在鄜州城外的羌村。
"白头搔更短":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浑欲不胜簪":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欲:想,要,就要。,浑:简直。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望》体裁为五言律诗。其题材属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一类。内容主题上,全诗以安史之乱后长安的破败景象为背景,前四句描写春日长安凄惨荒芜之景,抒发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后四句着重刻画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因战乱导致国破家亡、自身困于沦陷之都的悲痛,体现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人们渴望和平、恢复国家安定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天本应生机勃勃,但此时国都长安却因战乱破败,山河依旧却满目疮痍,野草树木肆意生长。诗人将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融入春日荒芜之景,借景抒情,情因景生,生动展现了深沉的忧国之思。互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独自因感伤时局落泪,鸟单独因离恨惊心,而是花鸟皆被诗人的伤感所染。诗人将自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移情于花鸟,以乐景衬哀情,春日里本应带来愉悦的花鸟,此刻却倍增诗人内心的痛苦,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深沉。对比:将忧国之情融入春日荒芜之景,鲜明的“国破”与“城春”对比,强烈冲击读者视觉与情感。夸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抵万金”则以夸张之语,凝练而深刻地写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对家书的极度渴望,真切体现出战乱中人们对亲人安危的深切挂念。细节描写:“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国愁家忧,不断搔抓头发,致使白发愈发稀少,连簪子都难以插住。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极度痛苦与焦虑,从头发的变化,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在《春望》中,杜甫以沉郁质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心系家国的诗人形象。开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直陈国都长安在安史之乱中沦为废墟的惨状,山河依旧,却物是人非;“深”字则描绘出城中草木疯长、荒芜杂乱的景象,满目疮痍,尽显长安凄惨破败之态。这两句借景抒情,将忧国之情融入春日荒芜之景,鲜明的“国破”与“城春”对比,强烈冲击读者视觉与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互文手法,并非花独自因感伤时局落泪,鸟单独因离恨惊心,而是花鸟皆被诗人的伤感所染。诗人将自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移情于花鸟,以乐景衬哀情,春日里本应带来愉悦的花鸟,此刻却倍增诗人内心的痛苦,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深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点明战火持续时间之久,安史之乱下社会动荡不安;“抵万金”则以夸张之语,凝练而深刻地写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对家书的极度渴望,真切体现出战乱中人们对亲人安危的深切挂念。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因国愁家忧,不断搔抓头发,致使白发愈发稀少,连簪子都难以插住。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极度痛苦与焦虑,从头发的变化,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其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复杂情感。全诗围绕“望”字层层推进,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侧重思亲,过渡自然流畅。其内容主题饱含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复杂情感,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背景下,人们渴望和平、爱国爱家的心声,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4. 作品点评
《春望》价值极高。写作上,尽显“沉郁顿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结构依“望”字展开,层层递进,情感细腻。格律为五律正格,韵律和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名句。它反映安史之乱时人们爱国盼和平的心声,展现杜甫忧国情怀,千余年来脍炙人口,是古代诗歌经典,深刻影响后世。
#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唯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馀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比,不可遍举。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
# 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宋方回《瀛奎律髓》
# 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感时”二句下)。……此句烂熟,入口不厌,于此见身份(“烽火”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刘云:更深更长,乃不及此。
明梅鼎祚《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气浑语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子美此诗,幽情邃思,感时伤事,意在言外。
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极平常语,以境苦情真,遂同于《六经》中语之不可动摇。
清吴乔《围炉诗话》
# 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侧串乃见其妙。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
# 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溅泪”、“惊心”转因花、鸟,乐处皆可悲也(“感时”二句下)。五、六,直下(“烽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温公说是诗有人物散亡,意在言外之叹。赵汸说是诗明照应相生、引伸作法之端。其实词旨浅显,不须疏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字字沉着,意境直似《离骚》。
清吴汝纶《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贺知章《咏柳》
下一篇:唐·李白《望庐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