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liǔ

朝代:唐作者:贺知章浏览量:3
zhuāng
chéng
shù
gāo
wàn
tiáo
chuí
xià
绿
tāo
zhī
shuí
cái
chū
èr
yuè
chūn
fēng
jiǎn
dāo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逐句剖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

#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妆:装饰,打扮。,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万条垂下绿丝绦":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 绿丝绦: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

# 裁:裁剪。,细叶:指柳枝上长出的新叶。

"二月春风似剪刀":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 似:如同,好像。,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巧妙构思,表面上摹写柳树婀娜多姿的形态,实则通过拟人化的艺术加工,将万千柳条比作碧玉妆成的发辫,把春风幻化为灵巧的裁衣巧匠,在咏叹自然造化的同时,更寄托着对生命萌发的礼赞。全诗构思精妙而不着痕迹,语言清丽而韵致悠长,既展现出早春特有的蓬勃生机,又暗含着诗人对天地大美的深情礼赞,堪称咏物诗中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其诗今存二十余首,皆不尚藻彩,不事雕饰,无意求工而新意盎然。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贺知章还工书法,尤擅草隶。代表作品有《题袁氏别业》《相和歌辞·采莲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沿大运河南下,经越州驿站至萧山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表达了对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清新自然,表面咏柳,实则借物抒怀,既表达了对早春生机的敏锐捕捉与由衷喜爱,又暗含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于归乡途中重获少年心性的欣悦。

2. 写作手法

比喻:“碧玉妆成一树高”将柳树的青翠色泽直接比作“碧玉”(青绿色的玉石),以玉石的温润、通透感,凸显初春柳叶的鲜嫩光洁,形成视觉上的鲜明联想。“万条垂下绿丝绦”将万千柳条比作“绿丝绦”(绿色的丝带),以“绿”承接前句的“碧玉”,以“丝绦”的柔软、细长状写柳条的形态。“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本是触觉感受,诗人却将其具象为“剪刀”,以工具的“剪裁”动作,解释柳叶的精巧形态,化抽象为具象,逻辑上自洽且富有童趣。拟人:“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以“谁”字发问,看似疑问,实则暗指春风具有人的“裁剪”行为。“裁”字本为人类劳作的动作,此处用于形容春风对柳叶的塑造,将自然力量拟人化为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使其具备主动创造的能力,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联想:“万条垂下绿丝绦。”引发联想,那垂落飘拂的柳叶,恰似女子衣袂间垂落的碧色丝绦,柔曼多姿。中国素为丝绸之邦,这天然纤维中的"皇后",素以端方雅正、雍容华贵、轻盈飘逸闻名,如此想来,这株柳树的韵致便跃然眼前了。第三句紧承“绿丝绦”再作推想——这般细若游丝的柳叶,究竟是出自谁的巧裁?这一问,既赞了那纤叶如眉的灵秀,更道尽了其巧夺天工的韵致。

3. 分段赏析

开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一个“碧玉”藏着两层意思:既写出早春柳叶青翠如玉的色泽,又让人想起古乐府《碧玉歌》里那位灵秀的少女。诗人把整棵柳树比作姿态端庄的姑娘,那细长的柳枝就像女子乌黑的发辫,随风轻摆。这种写法和从前用柳枝比喻美人腰肢的老套不同——不是只描摹局部,而是把整棵树都化作青春少女的模样。当人们望着这株“碧玉”般的柳树,既能看到新芽初长时鲜嫩的春光,又能隐约感受到少女未被世俗浸染的纯净模样。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顺着前面的比喻延伸,把千万条柳枝比作美人裙角飘飞的丝带。“高”字托出少女轻盈的身形,“垂”字又藏着腰肢轻摆的韵致,虽没直接写人的姿态,却通过柳枝的舒展,让整棵树都活泛起来,像有生命一般在风里摇曳。这种让静态的柳树有了动态的写法,倒像敦煌壁画里那些飞天,衣袂飘带随风飞扬,把草木都写出了灵气。诗人用“绿丝绦”的典故,却一点不显得刻意,仿佛这精妙的比喻本就该生长在江南的烟雨里。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诗人盯着柳叶上精致的纹路,忽然自问。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个比喻让人意外却又觉得自然贴切,把无形的风写得像叮当作响的剪刀,让人仿佛看见春风穿过枝桠,在嫩芽间细细裁出点点新绿。短短二十八字,写尽了柳树的神韵,既看出诗人对自然细致的观察,更显他把平常景物写得奇妙的巧思。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精妙的艺术构思,将柳树之美与春日生机熔铸为灵动的诗篇。诗人先以全景视角勾勒柳树整体风貌,再层层深入刻画细节,由树及枝、由枝及叶,笔触细腻入微,将柳树的形态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诗题虽为咏柳,实则以柳为引,礼赞春之生机与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诗歌的意象运用如行云流水,“碧玉妆成”以温润美玉喻指柳树的青翠光泽,自然引出“万条垂下绿丝绦”,将万千柳条比作随风摇曳的绿色丝带。紧接着,诗人以“谁裁出”的诘问,引发读者对柳叶精巧形态的遐思,最终以“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奇绝比喻,赋予无形春风具象的创造力。这把“剪刀”不仅裁剪出柳丝细叶,更催生出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成为自然生命力的绝妙象征,传递出春之美的深邃启示。从“碧玉”到“绿丝绦”,再到“剪刀”,诗人的艺术构思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视觉形象与哲思妙想融为一体。意象间的紧密勾连,恰似一条缀满珍宝的珠链,每一环都闪烁着独特的光彩,共同串联起对春日盛景与自然神奇的由衷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奇露语,开却中晚。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尖巧语,却非由雕琢而得。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赋物入妙,语意温柔。曰“谁裁出”“似剪刀”,工甚。

清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论诗区别唐、宋,判分中、晚,余雅不喜。尝举盛唐贺知章《咏柳》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唐张谓之《安乐公主山庄》诗:“灵泉巧凿天孙锦,孝笋能抽帝女枝。”皆雕刻极矣,得不谓之中、晚乎?

清袁枚《随园诗话》

# 刘云:“不知”二句,语意新奇,生机盎然,咏春柳入妙。

近代富寿荪、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一篇:唐·杜甫《春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