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wà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iāng
chéng
hán
jiǎo
dòng
shā
zhōu
niǎo
huán
zài
gāo
tíng
shàng
西
nán
wàng
yuǎn
shān

译文

江城之中传来了阵阵凄寒的号角声,江边沙洲上,暮色笼罩,飞鸟也纷纷归巢。我独自一人伫立在高高的亭台上,向着西南方向,凝望远处的群山。

逐句剖析

"江城寒角动":江城之中传来了阵阵凄寒的号角声,

# 寒角:寒冷中的角声。角,军中用的乐器用以报朝夕,振士气。,江城:指江州。

"沙洲夕鸟还":江边沙洲上,暮色笼罩,飞鸟也纷纷归巢。

"独在高亭上":我独自一人伫立在高高的亭台上,

# 高亭:指白居易宅北山岗上的小亭,诗人称之为北亭。,在:一作“坐”。

"西南望远山":向着西南方向,凝望远处的群山。

# 远山:指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晚望》是白居易谪居江州时期(约816年)创作的五言绝句。诗人以景结情,营造空阔意境,蕴含浩茫思绪。开篇“江城寒角动”,寒角声响,奠定凄清基调,暗显作者落寞。“沙洲夕鸟还”,以夕鸟归巢的动态,反衬环境寂静,强化作者的孤寂之感。“夕鸟还”或有归隐之意。后两句“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一个“独”字尽显孤独,诗人远眺,虽未写心情,却让孤寂之情在静谧中自然流露,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彼时白居易正身处江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前两句中,“寒角动”与“夕鸟还”通过角声的震颤和飞鸟的归巢动态,反衬出暮色江城的空阔寂静。以景结情:整首诗最后以“西南望远山”作结,诗人独在高亭之上,向西南眺望远处的山峦,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无尽的思绪和情感都融入到这“望远山”的动作和所望之景中,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2. 分段赏析

“江城寒角动”,首句点明地点为临江之城,“寒角”一词,“寒”既表深秋寒意,又含号角苍凉。“动”字生动呈现号角声回荡,也暗示诗人内心波动。寒角声瞬间营造出孤寂萧瑟氛围,奠定全诗惆怅基调。身处江南江州,迥异于长安的景象,加之一声寒角,加深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怅惘。“沙洲夕鸟还”,视角转至江边沙洲,描绘出傍晚鸟儿归巢画面。本应温馨的场景,在漂泊的诗人眼中,却因鸟儿有巢而归,衬出自己的漂泊无依,引发羁旅愁绪。此句与前句“寒角动”形成动静对比,寒角声打破寂静为动,夕鸟归巢趋于宁静为静,相互映衬,更显环境清冷,诗人孤独感倍增。“夕”字呼应诗题“晚望”,为画面添一抹昏黄,强化忧伤氛围。“独在高亭上”,笔锋聚焦诗人,一个“独”字鲜明勾勒出孤单形象。诗人独站高亭,高亭不仅是所处位置,更象征其精神上的孤寂超脱。他俯瞰四周,却无法融入,前两句写景铺垫,此句将诗人孤独直观展现,成为情感转折关键。“西南望远山”,收尾之句,诗人在高亭长久伫立,向西南眺望山峦。远山象征未知与向往,或许是故乡方向,寄托思乡情;又或许象征人生坎坷,引发命运感慨。诗人将复杂情感融入这一望之中,不着痕迹,给读者留广阔想象空间,使诗歌意境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晚望》以简洁之笔绘景抒情。短短二十字,勾勒出江城空旷之景,角声在这空旷中回荡,沙洲鸟儿归巢,诗人于高亭向西南远望。整首诗意境空阔,意绪浩茫,在对这些景象的描绘中,不着痕迹地蕴含着无尽的孤寂之情。虽篇幅短小,却凭借精妙的写景与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出独特魅力,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秦韬玉《豪家》

下一篇:唐·周濆《山下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