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lǎn
zèng
shì
cáng
yòng
shǒu
·
·
guō
wěi

朝代:唐作者:陈子昂浏览量:1
féng
shí
wéi
guì
dài
fēi
cái
wěi
jūn
xìng
suì
huáng
jīn
tái

译文

生而逢时是最为难得,以往各代并非没有人才。郭隗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逐句剖析

"逢时独为贵":生而逢时是最为难得,

# 独:相当于“特”。,逢时:谓遇上好时运。时:时机,运气。

"历代非无才":以往各代并非没有人才。

# 非:一作“岂”。,历代:以往各代。

"隗君亦何幸":郭隗又是多么幸运,

# 幸:幸运。,亦何:何其,多么。,隗君:即郭隗。

"遂起黄金台":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招贤台,相传为燕昭王为礼遇郭隗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遂:马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七·郭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首两句亮明观点,任何朝代都不缺乏人才,人才要生得逢时,强调了时势对人才的重要性。末两句化用“黄金台”郭隗的典故,今昔对比,表达诗人渴望遇到伯乐、施展抱负却不得的心情。全诗借古讽今,情感深沉,短短二十字,字字千钧,充满着诗人对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杰出诗人,“诗骨”

陈子昂(659后~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文明元年进士,因上书论政被武则天赞赏,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故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恢复建安文学传统。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抒写情怀,风格高昂清峻。其文力求内容充实,说理精辟;形式上破骈为散,疏朴近古,为唐代古文运动发展起了先导作用。代表作品有《感遇》《登幽州台歌》。著有《陈伯玉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七·郭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当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时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为随军参军。陈子昂曾多次进言都遭到排斥,遂登蓟丘览古,并创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组诗寄好友卢藏用。此为组诗的最后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歌借古抒怀,先表明逢时对人才的重要性及历代不缺人才的观点,后引入郭隗受燕昭王重用筑黄金台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寄寓着诗人英雄失路的悲哀和沉郁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遂起黄金台”一句化用的是“黄金台”的典故:战国时燕昭王为收集贤人才子,壮大国家,特为郭隗修筑黄金台扩大影响。诗人借此事加以叙写,借古喻己,发抒情怀,显得尤为深刻。借古讽今:全诗借古讽今,情感深沉,充满着诗人对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思考,是诗人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

3. 分段赏析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七·郭隗)》首句“逢时独为贵”开篇亮明观点,只有生得逢时,有才能的人才会受到重视和栽培,才更珍贵,强调了时势对人才的重要性。次句“历代非无才”紧承上句,进一步阐述无论哪个朝代,都会出现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只不过有的被发现,有的没有被发现罢了。这一句与首句形成一种对照,说明并非缺乏人才,而是缺少让人才得以施展的时机,为后文引出郭隗的故事做铺垫。末两句“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诗人将笔锋转向郭隗,发出感慨,郭隗是多么幸运啊,有君主为其铸起“黄金台”。“黄金台”是士子功名的象征,是读书人满怀抱负得以实现的象征,是极大的荣耀。“隗君”指的是“郭隗”,化用的是“黄金台”的典故,讲的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收集贤人才子,壮大国家,特为郭隗修筑黄金台扩大影响。诗人对此事加以叙写,借古喻己,发抒情怀,显得尤为深刻。“亦何幸”三字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有对郭隗幸运际遇的羡慕,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喟叹。末句与首句的“逢时独为贵”相呼应,通过郭隗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遇到明主、处于合适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诗人渴望遇到伯乐、施展抱负却不得的心情。全诗借古讽今,情感深沉,充满着诗人对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一系列问题的观点和思考。

4. 作品点评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其七·郭隗)》蕴含着强烈的自我意识,饱含诗人对社会政治、人生命运等诸多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深入思考。此诗之所以能对后来的中国读者产生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学历史背景。诗人巧妙地借古讽今,情感表达深沉厚重,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质朴风格。这种风格堪称中国诗歌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模仿范式,它着重模仿的并非外在行动与客观世界,而是诗人内在的情感状态。历史的联想使得这些情感成为正统的、极其严肃的情感,而不是纯个人关注的细微情感。这首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诗人所倡导的“兴寄”与“风骨”理论的一次典型实践,对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盖缺二句。前皆六句,此独四句,非古体诗故也。

明张逊业《唐十二家诗》

# 此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训解》

# 直写其胸中眼中,用阮不露痕迹。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帷灯闸剑,令读者自想有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钟云:亦淡然,效之则愈薄矣。谭云:此句直写好(“其事虽不立”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句意浑成,故佳,锻炼反不及。

明高棅、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蒋春甫曰:六诗浅薄宜弗取。徐伯成曰: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挺然自树,兴寄颇远。七言诸体乃非所长。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彼其霸图既泯没,而我特为惆怅走马重游者,岂非深慕其人之丰采耶?意谓世有燕昭,则吾未必不遇也。

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一

# 好士者不作,宛然言外(“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而李沧溟止选其《燕昭王》一首,盖徒以格调赏之而已。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 言外见无人延国士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尔鸟《逸句》

下一篇: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