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tóng
xīn
róng

朝代:隋作者:杜公瞻浏览量:2
zhuó
zhuó
huā
ruì
tíng
tíng
chū
shuǐ
zhōng
jīng
yǐn
绿
shuāng
yǐng
gòng
fēn
hóng
duó
rén
liǎn
xiāng
luàn
fēng
míng
lián
niàn
kuàng
liǎng
xīn
tóng

译文

鲜艳的荷花绽放着吉祥的气息,亭亭玉立地矗立在水中。一根花茎孤独地延伸出绿色的叶片,两朵荷花共同分享着红色的花瓣。它们的色彩比歌女的脸庞娇艳,香气与舞动的衣袂带起的风交织在一起。这样的莲花本就令人难忘,更何况它们还象征着两颗心的紧密相连。

逐句剖析

"灼灼荷花瑞":鲜艳的荷花绽放着吉祥的气息,

# 瑞:吉祥的征兆。,灼灼:鲜明繁盛的样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亭亭出水中":亭亭玉立地矗立在水中。

# 出:站在。,亭亭:形容花木形体挺拔。

"一茎孤引绿":一根花茎孤独地延伸出绿色的叶片,

# 绿:指绿色的荷叶。,茎:花径。

"双影共分红":两朵荷花共同分享着红色的花瓣。

# 双影:指荷花及水中倒影。

"色夺歌人脸":它们的色彩比歌女的脸庞娇艳,

# 歌人脸:歌女的容貌。人:《初学记》字缺。,夺:超过,胜过。,色:颜色。

"香乱舞衣风":香气与舞动的衣袂带起的风交织在一起。

# 舞衣:代指舞女。

"名莲自可念":这样的莲花本就令人难忘,

# 念:顾念,怀念。

"况复两心同":更何况它们还象征着两颗心的紧密相连。

# 况复:何况,况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同心芙蓉》是隋代诗人杜公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细腻笔触描绘芙蓉,对同心芙蓉的珍贵美好加以赞美。诗中,绽放艳丽的荷花寓意吉祥,挺拔地立于水面。一根孤茎引出一片绿意,两朵莲花各自展现一抹艳红。荷花秀美的色泽宛如歌女娇美的容颜,浓郁的香气恰似舞衣飘动时带起的微风。这并蒂的两朵莲花必然会彼此思念,何况它们本就心意相通。首联生动呈现荷花的动态之美,颔联为荷花赋予鲜明色彩,颈联将荷花与人相比,着重刻画其颜色与香味,尾联作为全诗关键,点明主旨,传递出两心相悦的深情。诗人借助比喻与象征手法,把同心芙蓉比作夫妻间同心相连的情谊,抒发了对真挚深情的赞美。全诗全篇未直接提及情爱之词,却情感缱绻动人,篇幅短小却蕴含丰富情感,真正做到了以简短语句承载悠长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芙蓉作为莲花的别名,凭借其超凡脱俗的风姿与美质,历来备受人们赞美。在《诗经》时期,民间就有歌手吟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借芙蓉起兴,表达对美人的思念之情。自汉魏以来,随着江南采莲风俗的广泛流行,芙蓉逐渐成为纯洁爱情的象征。六朝时期,人们常用芙蓉、莲、藕的谐音进行双关,暗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由此创作出大量清新优美的诗歌。杜公瞻的《咏同心芙蓉》同样属于这类爱情诗作,并且在众多以芙蓉为题材的爱情诗中,开拓出别具一格的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赞咏同心芙蓉的形态、色泽与香气等景象,利用“莲”与“怜”的谐音双关,写出了两心相悦的缠绵情意,传递出对同心爱情的赞颂。

2. 写作手法

白描:“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以简洁笔墨勾勒芙蓉。“灼灼”写其光艳夺目,“亭亭”绘其孤峻高洁,凸显视觉效果,奠定礼赞基调,“瑞”字暗合题意,无雕琢却尽现芙蓉风姿。工笔细描:“一茎孤引绿”从茎入手,以“孤引绿”细致勾勒茎干独立延伸的动态;“双影共分红”从花着笔,用“共分红”描绘并蒂莲与其倒影交相辉映之态;“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分别从色与香,以“夺歌人脸”“乱舞衣风”细写莲花色香之绝,从四个方面对芙蓉进行精细刻画。叠字:首联“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运用“灼灼”“亭亭”叠字。“灼灼”生动描绘荷花鲜艳明亮的色彩,“亭亭”准确展现荷花挺拔耸立的姿态,读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明显受《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等叠字开篇句式的影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双关:尾联“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中,“莲”谐音双关“怜”,是南朝民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手法。诗人借“莲”字,由并蒂莲的名称自然联想到“怜爱”之意,再以“况复”递进,突出两心相同的情意,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对同心之情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首联二句“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以白描笔法勾勒芙蓉出水的绰约风姿,同时借鉴《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叠字开篇手法,以“灼灼”描绘荷花光艳夺目之态,“亭亭”勾勒其孤峻高洁之姿,奠定深情礼赞基调。芙蓉出水堪称人间至美之景,曹植《洛神赋》曾以“灼若芙蕖出渌波”比况洛神窈窕娴雅的身姿,此处则正面为芙蓉绘像——诗人用“灼灼”状写其光艳夺目的色泽,以“亭亭”描摹其孤峻高洁的仪态,极具鲜明的视觉冲击力。首句中的“瑞”字,既点明此花乃旷世难逢的嘉祥之兆,弥足珍贵,又暗合“同心芙蓉”的题旨,为全诗埋下情感伏笔。颔联、颈联从茎、花、色、香展开工笔细描。纵览水面,“一茎孤引绿”中,碧绿的茎干独立不倚地伸出水面向上延展,“孤”“引”二字以动态描写凸显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俯察清泓,“双影共分红”里,璨若朝霞的并蒂莲花交相辉映,水底倒影更增添其妩媚神韵,“一茎”与“双影”的对照,恰是对并蒂莲一柄两花特征的正面点题。“色夺歌人脸”摹写花色,极言并蒂莲的天然秀色令歌伎的姣好容颜都相形见绌;“香乱舞衣风”赞叹花香,“乱”字状其香气清逸浓郁,竟能使充溢脂粉味的舞衣之风都显得俗浊。这两句显然受梁元帝萧绎《采莲赋》中“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的启发,然二者取意迥异——萧绎以花衬人,此诗却以人反衬花,且“色夺”二句更显凝练精警,表现力尤胜一筹,堪称青胜于蓝。尾联“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以赞叹收束全篇:名贵的莲花本就值得眷念,更何况是人间罕逢、色同心同的并蒂双莲。诗人以“名莲”句收束上文对芙蓉的描摹礼赞,又以“况复”句递进新意,在结构上呼应首句“瑞”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同心人”向来是夫妻的代称,如古诗《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即指夫妻别居的忧伤。此诗结句“况复两心同”一语双关,表面称美同心芙蓉的珍贵,深层则赞颂夫妇的同心连理。回望前文对芙蓉的所有描写,皆成比况与象征——那高贵纯美的同心芙蓉,实则是作者“同心”人的化身,而这位“同心”人或即其深情挚爱的妻室。全诗以托物见志之法,将对爱情的礼赞融入对芙蓉的描摹中,虽无一字直写情爱,却于物我交融间完成了从自然物象到情感内核的诗意升华。

4. 作品点评

杜公瞻学识渊博,创作时将前人歌咏芙蓉的词句巧妙融入诗中,为读者带来丰富的暗示与联想。这首诗虽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厚的内涵,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悠长的情意。在描绘同心芙蓉的神韵时,他精于动词运用,“出”“引”“夺”“乱”等字的巧妙搭配,成功将静态之景转化为动态之美,赋予芙蓉灵动鲜活的气质。经其笔触,同心芙蓉不仅展现出秀美的风姿,更被赋予思想与情感,令人心生亲近与敬意。杜公瞻留存诗作数量稀少,但凭借这首风骨清朗的《咏同心芙蓉》,足以在诗歌发展历程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前二句以深情的笔调,勾描了芙蓉出水的风采。以下四句分别从荷花的茎、花、色、香四方面工笔细描,其中“色夺”二句旖旎多姿,风情摇曳,十分凝练。最后两句先以“名莲自可念”承接上文,又稍稍转宕:“况复两心同”,这就由物及人了。此诗含蕴颇富,有理趣,有风骨,精于用字。

不详于志斌《婉约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隋·《有志》

下一篇:隋·杨广《饮马长城窟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