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ōng
jiāng
t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
mào
suí
ōu
niǎo
piān
zhōu
tíng
jiāng
shēn
gèng
bái
sōng
zhú
yuǎn
wēi
qīng
zhù
quán
yīng
jìn
gāo
táng
zài
jīng
jīn
xiāo
nán
wài
gān
zuò
lǎo
rén
xīng

译文

头戴沙帽的我,望着鸥鸟自在飞旋,似与它们相伴,一叶扁舟,系泊在这江亭之畔。江湖水面幽深,在夜色中更显泛白,远处的松林竹丛,透出隐隐约约的青色。传说中支撑天地的一柱山想来应在近处,那高唐之地,不必再途经,以免触起愁思。今夜,在南极星的映照之外,甘愿做一颗老人星,隐于江湖,安度晚年。

逐句剖析

"沙帽随鸥鸟":头戴沙帽的我,望着鸥鸟自在飞旋,似与它们相伴,

"扁舟系此亭":一叶扁舟,系泊在这江亭之畔。

"江湖深更白":江湖水面幽深,在夜色中更显泛白,

"松竹远微青":远处的松林竹丛,透出隐隐约约的青色。

# 微:一作还。

"一柱全应近":传说中支撑天地的一柱山想来应在近处,

"高唐莫再经":那高唐之地,不必再途经,以免触起愁思。

"今宵南极外":今夜,在南极星的映照之外,

"甘作老人星":甘愿做一颗老人星,隐于江湖,安度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松滋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围绕江亭夜景与个人情志,首联先写自身行止与江亭泊舟之景;颔联绘江湖夜色、远岫松竹,以景衬情;颈联暗用典故,暗含羁旅心绪;尾联借“老人星”自喻,抒发愿隐于江湖、安度晚年的心境,四联从泊舟起笔,经写景、用典用细腻笔触勾勒江亭夜景,将个人漂泊身世与隐逸期许融入自然意象,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最后收束于自喻,层次明晰于沉郁中见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泊松滋江亭》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三月,彼时杜甫已至晚年,正处于漂泊西南的羁旅生涯中。当诗人行至松滋江亭,眼前江湖夜色、远岫松竹等景致映入眼帘,过往身世与当下境遇交织,满心感触借景生发,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五言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开篇写诗人头戴沙帽,扁舟系于江亭,勾勒漂泊行迹;接着绘江湖深夜泛白、远岫松竹微青之景,渲染孤寂氛围;后借“一柱”“高唐”典故隐抒羁怀,末以“甘作老人星”直陈愿隐于江湖、安享宁静的心境,尽显晚年漂泊的复杂情愫。

2. 写作手法

用典:借“老人星”(南极老人星)典故,其本为象征长寿、天下安宁的星象,杜甫化用此典,以“甘作老人星”自喻,将个人愿隐于江湖、求晚年安宁的情志,与星象文化关联,含蓄传递漂泊中对超脱境遇的期许,丰富了诗歌内涵,让情感的抒发更显深沉厚重。

3. 分段赏析

首联:“沙帽随鸥鸟,扁舟系此亭”以“沙帽”借代诗人自身,“随鸥鸟”写行动状态——似与鸥鸟相伴,暗含漂泊自在又寂寥的心境;“扁舟系此亭”点明泊舟场景,简笔勾勒出江亭羁泊的画面。以小见大,借个人行止起笔,为全诗奠定“漂泊中观照”的基调,让读者随诗人视角,进入江亭夜景与内心世界。颔联:“江湖深更白,松竹远微青”,聚焦江亭夜景:江湖因夜深而泛着幽白微光,远处松竹在夜色中透出淡淡青色。视觉描写细腻,“深更白”与“远微青”形成色彩、距离的层次感,既摹写自然实景,又以景衬情:幽深江湖如诗人漂泊的沧桑,微青松竹似隐于心底的慰藉,让孤寂中透着对自然清景的珍视。颈联:“一柱全应近,高唐莫再经”,“一柱”隐指巫山(传说中“一柱擎天”之地),“高唐”化用宋玉《高唐赋》典故,关联巫山神女、怀王梦遇。诗人未直言羁旅愁思,却借“应近”巫山、“莫再经”高唐,以典传情,既暗示行迹所至,又暗含对虚妄、劳顿的回避,让情感藏于典故背后,增添含蓄深沉之味。尾联:“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化用“老人星”典故(主长寿、安宁)。诗人言“甘作老人星”,是在漂泊疲惫中,借星象自喻,愿如老人星隐于江湖,远离纷扰,安享宁静。直抒胸臆收束全诗,将个人对晚年境遇的期许、对超脱心境的追求,融入星象意象,让漂泊之苦与隐逸之愿形成对照,升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得房公池鹅》

下一篇:唐·张继《阊门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