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杭自昔称名郡":苏杭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著名的郡县,
"牧守当今当好官":如今我作为这两地的官员应当好好地履行职责。
"两地江山蹋得遍":苏杭两地的江山美景我都一一踏遍,
"五年风月咏将残":在这五年里,这里的清风明月也都被我吟咏了个遍。
# 将:一作来。
"几时酒盏曾抛却":什么时候我曾放下过酒杯呢,
"何处花枝不把看":又有哪一处的花枝我没有仔细观赏过呢?
"白发满头归得也":如今我已经满头白发,终于可以回归了,
"诗情酒兴渐阑珊":可我的作诗的情思和饮酒的兴致也渐渐衰减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前六句对苏杭悠闲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形成对比,以过去的活力与当下的衰老、兴致渐消作对比,衬托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感慨。直抒胸臆:“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直接抒发了诗人年老归来时,面对时光流逝、自身精力和兴致衰退的感慨。诗人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内心的沧桑与无奈。渲染:“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同样运用夸张,强调自己几乎没有放下过酒杯,没有错过任何一处花枝美景,进一步渲染出那种沉醉于享乐生活的状态。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点明苏杭自古就是著名的郡县,自己作为当地的官员,肩负着责任。颔联“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具体描述了在苏杭的五年间,踏遍了两地的江山,也咏尽了这里的风月,展现出生活的丰富与惬意。颈联“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进一步强调自己常常饮酒,不放过任何赏花的机会,凸显出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尾联“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画风一转,感慨自己白发满头即将离开,曾经的诗情酒兴也渐渐消散,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伤感。整首诗从对苏杭生活的美好回忆,过渡到对当下状态的感怀,情感层层递进。
上一篇:唐·白居易《题诗屏风绝句》
下一篇:唐·杜牧《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