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zh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ān
zhè
zhāo
zhāo
shí
bái
fēng
huáng
máo
gāng
tóu
qiū
wǎn
zhú
lǐng
xià
hán
yuè
shē
tián
yǒu
zhuó
shí
nán
yǒu
zhī
tiáo
tiáo
huǎn
lóu
shàng
zhōu
zhōng
shēng
àn
mèng
xiāng
qiān
zhǎn
zhuǎn
bào
ér
guǎ
páng
huáng
shān
zhè
ěr
běn
xiāng
niǎo
shēng
cháo
bié
qún
shēng
shēng
dào
xiǎo
dào
xiǎo
wéi
néng
chóu
běi
rén
nán
rén
guàn
wén
wén

译文

山鹧鸪啊,从早到晚不停地啼叫,啼叫时露水泛白、寒风凄凉。黄茅覆盖的山岗上秋日将尽,苦竹丛生的山岭下寒月低垂。开垦的田地里有粟米为何不去啄食,石楠树上有枝桠为何不去栖息。啼声悠长既不舒缓也不急促,无论是楼上还是舟中,啼声都暗暗传入。远在他乡的贬谪之人,在睡梦中辗转难眠,抱着孩子的寡妇,心神不安地伫立着。山鹧鸪啊,你本是这地方的鸟。生来不离开巢穴,不告别同伴,为何苦苦啼叫,声声直到破晓。啼叫到天亮,只能让北方人忧愁。南方人听惯了,就像没听见一样。

逐句剖析

"山鹧鸪":山鹧鸪啊,

"朝朝暮暮啼复啼":从早到晚不停地啼叫,

"啼时露白风凄凄":啼叫时露水泛白、寒风凄凉。

"黄茅冈头秋日晚":黄茅覆盖的山岗上秋日将尽,

# 黄茅冈:泛指长满黄茅草的山岗。

"苦竹岭下寒月低":苦竹丛生的山岭下寒月低垂。

# 苦竹岭:泛指长着苦竹的山岭。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难吃。《琵琶行》中亦有句曰“黄芦苦竹绕宅生”。

"畬田有粟何不啄":开垦的田地里有粟米为何不去啄食,

"石楠有枝何不栖":石楠树上有枝桠为何不去栖息。

# 石楠:一种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淮河以南山地。

"迢迢不缓复不急":啼声悠长既不舒缓也不急促,

# 迢迢:形容长久。

"楼上舟中声暗入":无论是楼上还是舟中,啼声都暗暗传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远在他乡的贬谪之人,在睡梦中辗转难眠,

# 展转卧: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迁客:贬谪到外地的官。

"抱儿寡妇彷徨立":抱着孩子的寡妇,心神不安地伫立着。

# 彷徨:走来走去,形容心神不安。

"山鹧鸪":山鹧鸪啊,

"尔本此乡鸟":你本是这地方的鸟。

"生不辞巢不别群":生来不离开巢穴,不告别同伴,

"何苦声声啼到晓":为何苦苦啼叫,声声直到破晓。

"啼到晓":啼叫到天亮,

"唯能愁北人":只能让北方人忧愁。

"南人惯闻如不闻":南方人听惯了,就像没听见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鹧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叫,啼时露白风凄,秋日傍晚的黄茅冈头、寒月低挂的苦竹岭下,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山鹧鸪不啄畲田之粟、不栖石楠之枝,其啼声长久不缓不急,传入楼上舟中,令梦乡迁客辗转难眠,抱儿寡妇彷徨不安。诗人责问本为乡鸟的山鹧鸪,何苦声声啼到晓,唯能愁煞北人,而南人惯闻如不闻,借此抒发思乡之苦。全诗多次换韵,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白居易正处于江州任职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的杂言诗。描绘了山鹧鸪在秋日黄茅冈头、寒月苦竹岭下的凄凉啼声,以及其啼声传入楼上舟中引发迁客辗转难眠、寡妇彷徨而立的情景,借山鹧鸪这一本乡鸟却频添外乡人愁绪的矛盾,表达了诗人谪居江州时的思乡之苦。

2. 写作手法

对比:隐含“乡鸟”与“迁客”的对比:山鹧鸪本是“此乡鸟”却啼叫不止,迁客身为异乡人更添愁绪,通过身份反差强化漂泊者的孤独感;同时以“南人惯闻”与“北人愁”的对比,突出地域差异带来的情感体验差异。拟人:以“尔本此乡鸟”将山鹧鸪拟作人,赋予其“乡鸟”的身份属性,通过“生不辞巢不别群”的描述,将鸟的自然习性转化为“乡鸟”的情感特质,使山鹧鸪成为触发乡愁的情感载体。

3. 分段赏析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开篇点明山鹧鸪不停啼叫,且啼叫时环境凄清,“朝朝暮暮”突出啼叫时间之长,“露白风凄凄”描绘出寒冷凄凉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凄清的情感基调。​“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具体描写山鹧鸪啼叫的环境,黄茅冈头的秋日傍晚、苦竹岭下的寒月低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出外乡人的孤寂与凄凉。​“畲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诗人对山鹧鸪的行为发出疑问,为什么不啄食畲田的粟米,不栖息在石楠的枝头,为后文写山鹧鸪啼声对人的影响做铺垫。​“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写山鹧鸪啼声长久且节奏适中,不知不觉传入楼上和舟中,为下文迁客和寡妇的反应埋下伏笔。​“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具体描述山鹧鸪啼声对迁客和寡妇的影响,迁客在梦乡中辗转难眠,寡妇抱着孩子彷徨站立,体现出啼声带来的愁绪。​“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诗人直接责问山鹧鸪,它本是此乡鸟,生不离开巢、不告别群,为何声声啼叫到晓,于无理中表达出强烈的思乡之苦。​“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总结山鹧鸪啼叫的影响,只能让北方迁客忧愁,而南方人习惯了听如不闻,进一步突出了外乡人的思乡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南人惯闻如不闻”,黄山谷“北人堕泪南人笑”语意本此。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阎朝隐《三日曲水侍宴应制》

下一篇:唐·陈子昂《鸳鸯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