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垣竹埤梧十寻":宫中的矮墙旁有竹林,还有高耸的梧桐,
"洞门对霤常阴阴":宫门相对,屋檐下常常一片阴凉。
# 霤:一作雪。
"落花游丝白日静":落花和游丝在白日里静静飘着,
"鸣鸠乳燕青春深":鸣鸠和乳燕在深春中嬉戏,更显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我这迂腐的儒生,年老了才误得官职,
"退食迟回违寸心":退朝后吃饭都迟缓徘徊,有违自己的本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对于帝王的职责,我不曾有一个字的补益,
"许身愧比双南金":真惭愧自己不如那贵重的南金。
# 双南金:语出张载《拟四愁诗》。金出南方丽水,故称南金。双南金无非言身价之高。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双南金”典出《诗经》,借指珍贵的南金,诗人以此自喻,强化对自身才德不足的愧疚。借景抒情:“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借省中院的景物描写,营造出静谧氛围,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感怀。
2. 分段赏析
《题省中院壁》首联“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描绘了省中院中掖垣边高高的竹子和梧桐,以及洞门相对的屋檐下常有的阴阴景象,为全诗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颔联“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进一步描写了落花、游丝在白日里静静飘飞,鸣鸠、乳燕在深春中啼叫飞舞,以动景衬托出环境的静谧,也点明了时令。颈联“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中诗人自称“腐儒”,感慨自己衰老晚暮才勉强入仕,退朝后迟疑徘徊,觉得有违自己的初心,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与无奈。尾联“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诗人直言自己对于帝王的职责没有一点补益,自愧自己的才能和贡献比不上贵重的南金,表达了深深的愧疚之情。
#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存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春青深”为随波逐浪句。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试以微吟,或以长歌;其实文从字顺也。以下吴体皆然。“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此等句法惟老杜多,亦惟山谷、后山多,而简斋亦然。乃知“江西诗派”非江西,实皆学老杜耳。……皆两句中各自为对,或以壮丽,或以沉郁,或以劲健,或以闲雅。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三、四笔老而高,且清映绝色,是金马玉堂人语。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刘辰翁曰:次联老健有情,此非“旌旗日暖”“宫殿风微”两句比。虞集曰:唐宫中种花柳,故有次联之景,两句富丽混成。晏元献曰:乐天“笙歌归院落,灯火齐楼台”,善言富贵者,然不如子美“落花”“游丝”二语。胡应麟曰:次联浓丽隽永、顿自不侔。至“香飘合殿”十四字,天然富贵。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亦自谢跳来。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落花”一联,写省院中景象,可想见于笔墨之外,与“旌旗日暖”一联,各有其妙。
明王嗣奭《杜臆》
# 腹联的是禁署。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冯舒:……其以句中各自对为法,总非诗之妙处。冯班:老杜偶为之耳。黄、陈偏学此等处,而此老遂谓格高,冤哉!查慎行:三、四“静”字,“深”字,起妙亲切。刘须溪以此联为“笼罩乾坤”句。纪昀:“吴体”与拗法不同。其决在每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转。故虽拗而音节仍谐。以此种句法为学老杜,杜果以此种为宗旨乎?又云:三、四天然深妙。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张綖注:“白日静”,慨素餐也;“青春深”,惜时迈也。二句景中有情,故下接云:“谬通籍”、“违寸心”。杜公夔州七律,有间用拗体者,王右仲谓皆失意遣怀之作,今观《题壁》一章,亦用此体,在将去谏院之前,知王说良是。王世懋云:七律之有拗体,即《诗》中之变《风》变《雅》也,说正相合。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常阴阴”,从“梧十寻”见出。“静”字、“深”字,都从“常阴阴”见出。生意、乐意、恬适意,毫端流露;而省院之清邃,悠然可想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杜好作拗体七律,自觉意致悠然。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杜甫《莫相疑行》
下一篇:唐·任华《寄杜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