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后初冠冕":轩辕黄帝开始戴冠冕,
"前旒为蔽明":冠冕前的旒是为了遮蔽目光。
"安知从复道":怎么能知道,只有通过隐蔽的途径,
"然后见人情":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民情。
"簿领乃俗士":那些忙于公文事务的是俗吏,
"清谈信古风":崇尚清谈古风的才是真正传承古人之风。
"吾观苏令绰":我看苏令绰,
"朱墨一何工":他在办公时对朱墨的运用是多么精妙啊。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运用黄帝(轩辕氏)戴冠冕且前有旒的典故。旒遮挡视线,象征君主应避免被表面现象迷惑,以古事引发对君主如何洞察实情的思考,使诗歌表达含蓄且富有历史底蕴。对比:将“簿领乃俗士”的俗吏忙于公文事务,与“清谈信古风”崇尚清谈古风之士相对比。突出两种不同为官风格,批判只知处理琐碎事务、缺乏远见的俗吏,赞赏传承古风、有思想内涵的清谈之士,强化诗歌对官场现象的批判力度。借古讽今:整首诗围绕古代事例展开,如黄帝戴旒、苏令绰用朱墨办公等。表面是讲述古代故事,实则影射当时社会与官场问题,借古事讽刺中唐时期君主难以洞察民情、官场风气不佳等现象,委婉地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轩后初冠冕,前旒为蔽明”,刘禹锡提及黄帝开始戴冠冕,其前的旒是为了遮蔽目光。这一典故暗示君主不应被表面的繁华与谄媚所迷惑,而应深入了解民情。诗人借此引发对君主如何真正洞察世事的思考,为后文对现实的批判埋下伏笔。“安知从复道,然后见人情”,进一步阐述君主只有通过隐蔽的途径,如走复道微服私访等,才能了解真实的民情。这两句诗体现出诗人对古代君主治理之道的深刻理解,也隐含对当时统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真正了解民间疾苦。“簿领乃俗士,清谈信古风”,诗人将目光转向官场。把那些只知道处理公文琐事的俗吏与崇尚清谈古风的人进行对比。在诗人看来,俗吏虽忙碌于日常事务,却缺乏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思考与远见;而崇尚清谈古风的人,秉持着古人的智慧与思想,更有可能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对当时官场只重琐碎事务、忽视思想文化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以苏令绰为例,苏令绰在办公时对朱墨的运用极为精妙,展现出其卓越的治理才能。诗人借此表达对有真才实学、善于治理之士的赞赏,同时也暗示当时官场缺乏这样的人才,进一步讽刺了中唐时期官场的弊病。
上一篇:唐·刘方平《梅花落》
下一篇:唐·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