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
#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开:劈开,断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 回:回旋,回转。因为东、西梁山夹峙在长江两岸,所以江水流经这里打回旋。,此:这里。,至:到。
"两岸青山相对出":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
# 出:突出,出现。,相:交互,动作由双方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孤帆一片日边来":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一片: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一叶、一条,用来表示小舟的数量。,孤帆: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一只小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歌描绘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时远望天门山的景象,通过对天门山雄伟壮观的山势和江水浩荡奔流之态的刻画,以及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描写,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营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情感以及自由洒脱的精神风貌。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断”“开”“东流”“回”等动态描写,展现出江水奔腾冲击天门山的磅礴气势;而“两岸青山相对出”的“青山”则是静态描写,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生机与活力。联想:“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看到江面上一片孤帆,联想到它仿佛从日边驶来,拓宽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3. 分段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和“开”两个动词极为精妙,生动展现出浩荡的楚江仿佛有巨大力量,冲破原本一体的天门山奔腾而去,凸显出江水的汹涌澎湃以及天门山被冲开的壮阔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联想。“碧水东流至此回”:“回”字形象地写出了在天门山两山夹峙下,长江水激流回旋的壮观景象。此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同时体现出天门山对江水的约束力,展现出一种力量的对抗与平衡。“两岸青山相对出”:“出”字堪称诗眼,化静为动,赋予静止的青山以动态美。从行舟视角,逼真地描绘出在舟行过程中,天门两山仿佛迎面而来的独特姿态,不仅体现出青山的灵动,还蕴含着舟中人初见青山时的新鲜喜悦之情。“孤帆一片日边来”:此句描绘出一幅鲜明的画面,一片孤帆从日边乘风破浪而来,叙事中饱含诗人激情。既展现出孤帆靠近天门山的动态过程,又将诗人欣睹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的形态。
4. 作品点评
《望天门山》是李白写的七言绝句。此诗以简洁的二十八字,营造出极为开阔、壮丽的意境。诗人巧用动词,赋予山水动态之美,生动勾勒出天门山一带雄奇阔远的景象,画面色彩鲜明,如在眼前。语言形象生动且音节和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在文学地位上,它充分展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体现其不愿囿于狭小天地的广阔胸怀,将读者视野引向无限宽广处,使其顿感心胸开阔。该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精神气质的外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 (出姑孰)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宋陆游《入蜀记》
# 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一幅绝好画意。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指点景物如画。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语无深意,写景逼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胡应麟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下一篇:唐·骆宾王《咏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