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入汉年":在木星下凡落入汉朝的那一年,
# 岁星入汉年:岁星二句: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故名岁星。方朔,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传说他是岁星下凡的人。《太平广记》卷六引《洞冥记》及《东方朔别传》云:“朔未死时,谓同舍郎曰:‘天下人无能知朔,知朔者惟太王公耳。’朔卒后,武帝得此语,即召太王公问之曰:‘尔知东方朔乎?’公对曰:‘不知。’‘公何所能?’曰:‘颇善星历。’帝问:‘诸星皆具在否?’曰:‘诸星具在,独不见岁星十八年,今复见耳。’帝仰天叹曰:‘东方朔生在朕旁十八年,而不知是岁星载!’惨然不乐。”此李白以东方朔自喻。入汉年,见明主,皆指天宝元年应诏入京见玄宗。
"方朔见明主":东方朔侍奉汉武帝这位英明的君主。
"调笑当时人":我待诏翰林时也如同东方朔一样调侃嘲笑过时臣,
# 调笑当时人:调笑二句:云雨,咸本作雪雨。误。《诗经》毛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后因以云雨喻恩译,二句谓供奉翰林时,因调侃嘲笑时臣被放还,未能沾君恩泽。
"中天谢云雨":由是被逐出朝而未能沾君恩露。
"一去麒麟阁":一旦离开了翰林院,
# 麒麟阁:《三辅黄图·阁》:“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阁在未央宫中。此借唐翰林院。
"遂将朝市乖":便与朝廷和京城长久分开。
# 朝市乖:朝市,朝廷与京城市肆。乖,分离。
"故交不过门":交好的故友不再登门,
"秋草日上阶":秋草日渐长上了门前的台阶。
"当时何特达":当今您却特别通达,
# 当时何特达:当时二句:当时,当今。特达,特出不群。《文选》卷五一王褒《四子讲德论》:“夫特达而相知者,千载之一遇也。”谐,合。此二句谓当今唯有你常赞府特出不群,能与我友好心谐。
"独与我心谐":独自与我交往心谐。
"置酒凌歊台":此来又置酒于凌歊高台,
# 凌歊台:在当涂城北黄山。
"欢娱未曾歇":欢乐愉快未曾歇衰。
"歌动白纻山":歌声震动了白纻山林,
# 白纻山:在当涂城东五里。胡本作白纻曲。
"舞回天门月":欢舞像缠绕着天门山月。
# 天门:即天门山,在当涂城西南三十五里。
"问我心中事":您问我心中有何事烦恼,
"为君前致辞":我在您面前细细述说。
"君看我才能":您看我的才能,
"何似鲁仲尼":与鲁国的孔子多么相似。
# 何似:朱本作何如。
"大圣犹不遇":像他那样的大圣人犹未遇到相知的君王,
"小儒安足悲":而我这小儒未被所用又何足悲戚。
# 小儒:朱本注:“小儒者,白自谓也。”
"云南五月中":前不久的云南夏季五月,
# 云南五月中:云南二句:《新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六月,“剑南节度使留后李宓及云南蛮战于西洱河,死之。”诸葛亮《出师表》云:“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泸,泸江,在今四川、云 南交界处。此二句用《出师表》语。
"频丧渡泸师":朝廷的渡泸之师频频丧灭。
"毒草杀汉马":有毒之草毒杀朝廷的战马,
"张兵夺云旗":强大的敌军夺掠了唐军战旗。
# 张兵夺云旗:张兵,强兵。《左传》昭公十四年:“臣欲张公室也。”杜注:“张,强也。”秦旗,与上句“汉马”皆借指唐军。萧本、元刊二十六卷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云旗。
"至今西二河":时至今日的西洱河中,
# 西二河:宋本原作西二河。胡本、朱本作西洱河。王本注云:“当作洱。”今据改。西洱河又名洱海,古名叶榆泽。在今云南大理市东。因湖形如耳得名。
"流血拥僵尸":流淌的血水仍然拥积着将士的尸体。
"将无七擒略":朝廷的将领没有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的谋略,
# 七擒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并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如何?’获对曰 :‘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朱本作七禽略。
"鲁女惜园葵":百姓只得像鲁女惜葵一样担心国难不得生息。
# 鲁女惜园葵:《列女传·仁智传》:“鲁漆室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女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逸驰走,践吾葵 ,使我终岁不食葵。……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奸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此句谓百姓忧国家有难,使百姓遭殃。
"咸阳天下枢":长安作为京都是天下的枢纽,
# 咸阳天下枢:咸阳,代指长安。天地枢,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天下枢 。《文选》卷三一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秦地天下枢,八方凑才贤。”李善注:“《战国策》:范子见秦王,曰:今韩魏,天下之枢也。”高诱曰:“枢,要也。”
"累岁人不足":几年来百姓总是粮食不足。
# 人不足:指贫民粮食不足。
"虽有数斗玉":虽然那里有许多珍珠美玉,
"不如一盘粟":到这时却不如一盘米粟。
# 一盘:咸本作一杯。
"赖得契宰衡":幸赖有像古代贤人殷契那样的宰相,
# 契宰衡:《史证·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宰衡,即宰相。此处喻杨国忠。
"持钧慰风俗":秉持国政慰藉风俗。
# 持钧:《淮南子·原道》注:“钧,陶人作瓦器法,下转旋者。”古人常以陶钧喻治理国家。持钧即秉持国政。
"自顾无所用":我看自己无所用世,
"辞家方来归":辞家出游至今未归。
# 方来归:咸本作方求归。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方来归。
"霜惊壮士发":惊叹着壮士的鬓发如霜,
"泪满逐臣衣":泪水常常流满逐臣的衣襟。
"以此不安席":因此我睡不安席,
"蹉跎身世违":蹉跎的经历违背世事令人伤心。
# 身世违:萧本、玉本、郭本、朱本、严评本、胡本俱作因身违。
"终当灭卫谤":我终究要消除时人的毁谤,
# 卫谤:朱本注云:“卫谤者,孔子见卫南子也。”《论语·雍也》朱熹《集注》:“南子,卫灵公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至卫,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盖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李白在待诏翰林期间遭谤,故有此语。
"不受鲁人讥":不再受到他人的讥评。
# 鲁人讥:朱本注云:“鲁人讥者,叔孙、武叔毁仲也。”《论语·子张》:“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此亦指灭谤而言。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怀诗。全诗以与南陵常赞府的交游为切入点,既描绘了凌歊台歌舞欢宴的纵情场景,又穿插云南战事惨败、长安饥馑遍野等时局图景,更以东方朔自喻、孔圣自况的典故,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家国忧思熔铸一体,展现了李白在盛世危机中士人精神的典型矛盾。
2. 分段赏析
“岁星入汉年,方朔见明主”,起势突兀。传说东方朔是岁星下凡,既然是星宿下凡来辅佐贤明君主,那肯定是要为天下太平建立一番大事业,和普通人不一样。可事实却不是这样。史书记载,东方朔为人滑稽幽默,汉武帝只把他当作逗乐的俳优看待。说他“调笑当时人”,意思是东方朔不仅爱戏弄同僚,连汉武帝这样的最高统治者也敢开玩笑。“中天谢云雨”,说的是东方朔离开朝廷。“一去麒麟阁,遂将朝市乖”,意思是一旦离开了朝廷,就和朝廷、热闹的市集这些人多的地方隔绝了。“故交不过门”,在那个世态炎凉的古代社会,一旦免官离开朝廷,朋友客人都会渐渐疏远,就连以前关系很好的朋友,也不再登门拜访。“秋草日上阶”,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因为故旧疏远,家里变得冷冷清清,台阶上都长满了秋草的景象。诗人简单讲完东方朔的经历后,很自然地评论了一句“当时何特达”。“独与我心谐”,这位八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来的漫长岁月里,都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找不到知己,只有我和他心意相通。一个“独”字,就表明我和他是跨越千年的知己。“置酒凌歊台,欢娱未曾歇。”这里诗人写了和常赞府的交往。两人在凌歊台上摆下酒席,开心地喝酒,尽情享受欢乐,一直没停下来。“歌动白纻山,舞回天门月”,这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具体描绘了两人欢娱的场景,从这里就能想象出当时有多欢乐。两人交往得很愉快,情意相投。这时,常赞府很自然地问起诗人心里的事,于是诗人就“为君前致辞”,把心里的话、满腔的愤懑都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就像诗人在另一首诗里写的“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一样。“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这四句,是诗人在诉说自己的遭遇。前面诗人把自己比作东方朔,写了自己怀才不遇,在这里又借孔子的例子来安慰自己。这些话看似是自我安慰,其实字里行间都藏着深深的辛酸。因为李白后期思想深刻,目光长远,他没有只盯着自己的遭遇来抒发情感,而是关注着当时的国家大事。诗人写到了战争:“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云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根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朝政府两次派兵去攻打云南的少数民族,在西洱河打仗,结果两次都大败。“将无七擒略”,意思是主将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没有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稳操胜券的谋略,所以只能失败。“鲁女惜园葵”,说的是鲁国漆室邑有个女子的故事,这个典故的意思是老百姓都在为填饱肚子发愁,可统治者却好大喜功,总想着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接着,诗人又写到了饥荒:“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这几句诗根据京城的特点,描绘出了饥荒时悲惨的景象。“赖得契宰衡,持钧慰风俗”,意思是希望能有像契那样的贤明宰相,出面来稳定局势,安抚百姓。最后,诗人又说到了自己:“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来归。”尽管当时国家正需要人才,自己也有出色的政治才能,可却不被重用,没办法,只能离开家,在江湖上漂泊游历。“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心中的忧虑让诗人头发变得像秋霜一样白,泪水浸湿了衣裳。但这份忧虑不是因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而是因为看透了现实。这首诗写在安史之乱前一年,所以这份忧虑就更有深意了。而且,“以此不安席”,诗人因为忧虑得坐立难安,“蹉跎身世违”,只是因为不愿意和这黑暗的世道同流合污,才虚度了时光,一事无成。不过,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下去:“终当灭卫谤,不受鲁人讥。”这里用了孔子的典故,诗人表示要向孔子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学问,消除世人的指责和嘲笑。“终当”这两个字,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决心。
3. 作品点评
细读整首诗,正如标题“书怀”所示,作者开诚布公地吐露心声。他将朝政昏暗、军队涣散、百姓生活艰难与自己得不到重用的苦闷交织在一起,让这种情感更有力量。字里行间不仅有强烈不满,还隐隐透露出对前途的忧虑,仿佛预见到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
# 是年(按:指天宝十三载)六月,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伐云南蛮,至西洱河,举军陷没。又关中自去秋水旱相继,人多乏食,诏出太仓米一百万石,贱粜以济贫民。太白所谓‘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毒草杀汉马,张兵夺秦旗。至今西洱河,流血拥僵尸。’‘咸阳天下枢,累岁人不足。虽有数盘玉,不如一斗粟。’正言是年事。
王琦《李太白文集》
# 按诗中称:‘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是白之南游宣城,乃只身而来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 《登黄山凌歊台》诗所云“‘云南喧鼓鼙’与《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所云‘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同指一事。”“则此首(《登黄山凌歊台》)之作应在《赠南陵常赞府》诗之前。
詹本云
# 此(首段十句)白书怀以赠常赞府,忧时荒兵乱,而己之不能用也。古之贤士隐于下位者以自比。云岁星降于汉廷之时,乃是方朔见于武帝之日,待诏金门而诙谐不羁,调笑时人而混迹俳忧,沾恩泽不久,辞帝阁而远游,遂与朝市而相乖矣。故旧疏而往来少,秋草生而阶除冷。玩世不恭之意,固自若也,可谓特出不群之士矣。斯人也,独与我心有相契者,当今流俗之辈,何足以知之乎?”又云:“此(第二段十句)言与常赞府相会而燕乐也。置酒于凌歊之台,以极欢乐之意,歌动白纻之山,舞回天边(按:当是门字)之月,我有所怀,君知之乎?君如问我,我当具陈:夫士之遇与不遇,有命存焉。君观我之才能,较于孔子为何如乎?以孔子大圣,尚且不遇,况我之为小儒者乎?小儒不遇,分所宜然,何足悲也。”又云:“(第三段二十二句)承上言我之不遇,固不足惜,所可惜者,天下之事尔。云南拒命,以乱一方,大暑行师,全军覆灭,流血僵尸,至今填于西洱之河。为将帅者,无有制胜之谋,祸及小民,虽是园蔬,亦不能保,未免有饥馑之忧矣。夫京师者,天下之根本也。累岁不登,谷价腾涌,仍恐根本不固,四方因以动摇。所赖者,贤宰相运斡旋之力也。今幸后契在位,持衡秉钧,以安风俗,将以致太平之治。顾我菲材,一无所用,辞家未归,亦图寸进。不意蹉践岁月,以成衰老,窜逐流离,不胜哀苦,以此夜卧不安,耿耿中情,与世多相违也。然用舍之机,虽系乎人,而自修之力,则由乎己。我当取法孔子,反求诸己,终灭卫人之谤,不受鲁人之讥。斯可也,岂宜拘于尤人,自画于小儒乎!
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上一篇:唐·黄麟《郡中客舍》
下一篇:唐·李义府《宣正殿芝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