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爱康乐":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
# 康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远公:东晋高僧慧远。
"为我开禅关":并为我开启禅关。
# 禅关:佛法的精妙。
"萧然松石下":坐在萧疏的松石上,
"何异清凉山":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
# 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古代称为神仙之宅。山方三百里,有五高台。上面不生草,松柏青青。其地极其严寒多雪,号为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鲜花虽美却不能沾染我的心境,
"水与心俱闲":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度小劫":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
# 小劫:佛教用语。每经历一小劫,就会有一佛出世。
"观空天地间":我观想着空明之境,感觉天地尽在心中。
"客来花雨际":当我来到这里,正赶上落花如雨的时候,
# 花雨:佛教用语,这里指下雨。
"秋水落金池":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
# 金池:佛教用语,这里泛指池塘。
"片石寒青锦":一片寒石如同青色的锦缎,
"疏杨挂绿丝":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拂玉柄":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
# 玉柄:谓尘尾。
"童子献霜梨":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
# 霜梨:指霜降后的梨子。
"惜去爱佳景":我真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景色啊,
"烟萝欲暝时":此时暮霭中的烟霞笼罩着藤萝,天色即将昏暗下来。
# 暝:这里指天黑。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亦是一组禅意与写景抒情题材兼具的诗作。介绍了此组诗由李白创作,展现其与同族侄评事黯同游昌禅师山池时的所见所感。第一首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松石环绕、清幽宁静的山池旁,仿若在漫长的时光里历经小劫,沉浸于空寂氛围中,静静观照世间万物,生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向自然的空灵意境,充分体现了诗人在禅意空间中达到物我两忘、内心毫无挂碍的精神境界,表达出对禅境的深切体悟与向往。第二首诗勾勒出一幅秋日寺院的画面,诗人在秋日探访寺院,寺院的静谧之美尽显,同时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又隐隐透露出离别的淡淡哀愁,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秋日寺院情境下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人通过对昌禅师山池周边环境的描写,如松石环绕、秋日寺院的静谧等,来烘托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环境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为诗人表达禅意和内心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动静结合:在描写过程中,既有“静坐”“空观”等静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专注;又有对秋日寺院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动态的暗示,如秋风、落叶等,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体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在宁静中对万物变化的敏锐感知。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色紧密融合在一起。在第一首诗中,通过对清幽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超脱之情;在第二首诗中,秋日寺院的静谧之美与离别的哀愁相互交织,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中,诗人以“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起笔,借东晋高僧慧远与谢灵运的典故,表明昌禅师对自己的欢迎,开启禅意之旅。“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描绘出禅师山池旁,松石环绕,环境清幽寂静,让诗人仿若置身佛教圣地清凉山,心境瞬间澄明。“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花虽艳丽却不沾染诗人之心,水的悠然流淌恰似诗人内心的闲适,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诗人静坐于此,仿若度过漫长时光,在空寂中观照天地万物,超脱了尘世的纷扰,进入到空灵的禅境,展现出对禅意的深刻领悟。第二首则侧重于写景。“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点明秋日访客之时,花雨纷纷洒落,秋水落入金池,画面充满诗意。“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寒石如青锦般冷峻,稀疏的杨树垂下绿丝,色彩与形态的描绘,尽显秋日山池景色的独特。“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描绘了高僧与童子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而“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天色渐晚,烟萝朦胧,诗人因贪恋这美好景致而不舍离去,既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惜别之情。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既有对禅意的深入探寻,又有对山池秋日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出李白诗歌洒脱与细腻兼具的魅力。
上一篇:唐·白居易《渡淮》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王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