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zhí
píng
shì
àn
yóu
chāng
chán
shī
shān
chí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7
yuǎn
gōng
ài
kāng
wèi
kāi
chán
guān
xiāo
rán
sōng
shí
xià
qīng
liáng
shān
huā
jiāng
rǎn
shuǐ
xīn
xián
zuò
xiǎo
jié
guān
kōng
tiān
jiān
lái
huā
qiū
shuǐ
luò
jīn
chí
piàn
shí
hán
qīng
jǐn
shū
yáng
guà
绿
gāo
sēng
bǐng
tóng
xiàn
shuāng
ài
jiā
jǐng
yān
luó
míng
shí

译文

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鲜花虽美却不能沾染我的心境,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我观想着空明之境,感觉天地尽在心中。当我来到这里,正赶上落花如雨的时候,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一片寒石如同青色的锦缎,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我真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景色啊,此时暮霭中的烟霞笼罩着藤萝,天色即将昏暗下来。

逐句剖析

"远公爱康乐":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

# 康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远公:东晋高僧慧远。

"为我开禅关":并为我开启禅关。

# 禅关:佛法的精妙。

"萧然松石下":坐在萧疏的松石上,

"何异清凉山":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

# 清凉山:今山西五台山,古代称为神仙之宅。山方三百里,有五高台。上面不生草,松柏青青。其地极其严寒多雪,号为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鲜花虽美却不能沾染我的心境,

"水与心俱闲":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度小劫":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

# 小劫:佛教用语。每经历一小劫,就会有一佛出世。

"观空天地间":我观想着空明之境,感觉天地尽在心中。

"客来花雨际":当我来到这里,正赶上落花如雨的时候,

# 花雨:佛教用语,这里指下雨。

"秋水落金池":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

# 金池:佛教用语,这里泛指池塘。

"片石寒青锦":一片寒石如同青色的锦缎,

"疏杨挂绿丝":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拂玉柄":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

# 玉柄:谓尘尾。

"童子献霜梨":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

# 霜梨:指霜降后的梨子。

"惜去爱佳景":我真舍不得离开这美好的景色啊,

"烟萝欲暝时":此时暮霭中的烟霞笼罩着藤萝,天色即将昏暗下来。

# 暝:这里指天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组诗作于李白晚年,描绘了昌禅师居住之地的清幽环境,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看透世事、洞彻神明的思想境界。 第一首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极具禅意的画面,诗人身处松石环绕、宁静清幽之所,仿佛时间静止,如同度过了漫长的小劫。在这空寂的氛围中,诗人心无杂念,静静观照天地万物,达到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的超然境界,尽显禅意之美。第二首诗则呈现出一幅秋日寺院访客的图景。秋日的寺院静谧而清幽,在这样的环境中,既有景色带来的宁静之美,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离别的淡淡哀愁,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总体而言,这组诗通过对昌禅师山池周边环境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禅心,展现了他晚年独特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亦是一组禅意与写景抒情题材兼具的诗作。介绍了此组诗由李白创作,展现其与同族侄评事黯同游昌禅师山池时的所见所感。第一首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松石环绕、清幽宁静的山池旁,仿若在漫长的时光里历经小劫,沉浸于空寂氛围中,静静观照世间万物,生动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心向自然的空灵意境,充分体现了诗人在禅意空间中达到物我两忘、内心毫无挂碍的精神境界,表达出对禅境的深切体悟与向往。第二首诗勾勒出一幅秋日寺院的画面,诗人在秋日探访寺院,寺院的静谧之美尽显,同时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又隐隐透露出离别的淡淡哀愁,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秋日寺院情境下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烘托:诗人通过对昌禅师山池周边环境的描写,如松石环绕、秋日寺院的静谧等,来烘托出一种超脱尘世、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环境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为诗人表达禅意和内心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追求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动静结合:在描写过程中,既有“静坐”“空观”等静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专注;又有对秋日寺院中可能存在的细微动态的暗示,如秋风、落叶等,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也更能体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在宁静中对万物变化的敏锐感知。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色紧密融合在一起。在第一首诗中,通过对清幽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自己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超脱之情;在第二首诗中,秋日寺院的静谧之美与离别的哀愁相互交织,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中,诗人以“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起笔,借东晋高僧慧远与谢灵运的典故,表明昌禅师对自己的欢迎,开启禅意之旅。“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描绘出禅师山池旁,松石环绕,环境清幽寂静,让诗人仿若置身佛教圣地清凉山,心境瞬间澄明。“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花虽艳丽却不沾染诗人之心,水的悠然流淌恰似诗人内心的闲适,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诗人静坐于此,仿若度过漫长时光,在空寂中观照天地万物,超脱了尘世的纷扰,进入到空灵的禅境,展现出对禅意的深刻领悟。第二首则侧重于写景。“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点明秋日访客之时,花雨纷纷洒落,秋水落入金池,画面充满诗意。“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寒石如青锦般冷峻,稀疏的杨树垂下绿丝,色彩与形态的描绘,尽显秋日山池景色的独特。“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描绘了高僧与童子的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而“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天色渐晚,烟萝朦胧,诗人因贪恋这美好景致而不舍离去,既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又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惜别之情。两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既有对禅意的深入探寻,又有对山池秋日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出李白诗歌洒脱与细腻兼具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渡淮》

下一篇:唐·白居易《寄王质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