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4
shuǐ
míng
qiū
yuè
nán
cǎi
bái
pín
huā
jiāo
chóu
shā
dàng
zhōu
rén

译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逐句剖析

"渌水明秋月":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发着亮光,

#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发光。“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月:一作“日”。

"南湖采白蘋":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 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又称“四叶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浅水草本,根茎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之上。,南湖:即洞庭湖。

"荷花娇欲语":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

# 欲语:好像要说话。

"愁杀荡舟人":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 荡舟人:划船采蘋之女子。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愁杀: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渌水曲》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他诗作中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秋景,其景致之美甚至胜过春日风光。开篇一句聚焦景物,诗人先写眼中的渌水,南湖的碧水清澈透亮,将秋夜的月亮映照得愈发皎洁明亮;第二句转入叙事,讲述女子采摘白蘋的情景;第三、四句的构思独具匠心,诗中的“荷花”不仅姿态娇俏,仿佛还带着欲言又止的神态,这般娇媚模样,竟让划船采蘋的姑娘对它生出了妒意。结尾两句展现出典型的南方秋日景致,这里没有秋日常见的肃杀之气与萧条之感,反而充满生机与活力,比春天还要惹人喜爱。诗人通过对这般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内心的愉悦之情。全诗以景寓情,传递出一种不随季节萧瑟、独赏生机之美的豁达心境,令人心生暖意,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描写劳作场景,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确考。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以及裴斐的《李白年谱简编》中,都未提及该诗的创作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南湖秋日渌水映月、女子采蘋的画面,借荷花“娇欲语”的别致景致,呈现出胜似春光、生机盎然的南方秋景,表达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传递出愉悦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荷花娇欲语”,把荷花当作娇柔女子来写,将荷花娇艳、含情的姿态,比作女子即将开口诉说的模样。本是静态的荷花,经此比喻,有了灵动的神态,生动展现出荷花的娇美,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其楚楚动人之态,为后文笔触转到女子因景生愁做准备。触景生情:“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女子目睹南湖娇艳、似欲开口诉说的荷花之景,心中愁绪被触发。眼前荷花的娇美姿态,触动女子内心情绪,使其生出“愁杀”之感,由眼前之景引发内心情思,借景与情的关联,传递出细腻的情感变化。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聚焦写实,清晰勾勒出时间、地点与劳动场景。“渌水明秋月”里,“月”字版本有争议,部分作“日”,但依据《全唐诗》,且从全诗意境考量,“月”字更添韵致,故选定。此句勾勒出独特画面:南湖碧波荡漾,皎洁月光倾洒,二者交融,让水面愈发澄澈明亮。画面切换,南边湖面上,一位美丽姑娘于月光下采撷白蘋。广阔湖面如镜,晶莹闪烁,水波悄然,似怕惊扰这份宁静;银白月光柔和洒落,似给天地蒙上薄纱,宁静空旷弥漫四周。那驾着小舟的女主人公,在这天地间更显孤独寂寥,为后两句诗铺就满是情思的典型环境,似无声诉说,等待故事延展。三四句笔锋陡转,将笔触深入采蘋女子的内心世界,渲染出浓郁的孤独寂寞之感。“荷花娇欲语”,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一位正值妙龄、娇媚多情的少女,那微微张开的花瓣,恰似少女欲启还休的唇,似有千万种情思要倾诉,半遮半掩间,满是羞涩与妩媚,每一丝花瓣的颤动,都像少女心房的轻颤。这般鲜活又曼妙的景致映入采蘋女子眼中,瞬间搅动她的心湖,情思如春日藤蔓,疯狂攀援生长,叫她神魂摇晃不定,满心满肺都被哀婉惆怅填满。诗行至此看似已至终点,可那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却如暗夜流萤,不断穿梭、延展,一下下撞击着读者的心。读者不禁跟着遐想:这女子望着荷花“愁杀”,分明是眼前景勾起心底事。良辰美景本就像一把温柔的钩子,轻易就把人心里的情思、对恋人的思念勾出来。这少女孤零零驾着小舟,在空荡荡的湖面飘荡,周身披着明月洒下的素白清辉,本就够叫人觉出寂寞难耐,偏又撞见这美到极致、含苞待放的荷花。刹那间,她心底的怀春之意再也藏不住,如破土新芽疯长。她或许正痴望着荷花,憧憬着哪天能与心上人一道,慢悠悠赏这湖光山色、荷花娇态,那该是多幸福的事儿;又或许,往昔与情郎在同款月色、同款荷香里相伴的画面,不受控地在脑海里打转,那些甜蜜又温馨的片段,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叫人沉醉又心酸。诗人从头到尾都没把这些情思直白说透,而是把偌大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女子的愁绪因何而起,心里究竟装着怎样的憧憬与回忆,是憧憬未来的甜蜜,还是怀念过去的温馨,读者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琢磨、去补充。正因为这份含蓄,让整首诗多了层朦胧美,余味像湖面上的淡淡荷香,在字里行间悠悠散开,久久不散,叫人读罢,总忍不住反复品味。

4. 作品点评

《渌水曲》源自古老曲牌,李白借这一古题,绘就南湖渌水景致。王琦考辨其为乐府旧调,细究文本,确属乐府一脉,且深得南朝乐府含蓄深婉之神韵,以清新自然语,藏幽微情思,如以荷影照人心,于简洁笔触间,暗涌无尽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琦注:《渌水》,本琴曲名。太白袭用其题,以写所见,其实则《采菱》、《采莲》之遗意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逸调。末句非有轶思,特妒花之艳耳。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愁杀”两字,反复读之,通首俱摄入矣。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少陵“春云春来洞庭阔,白蘋愁负白头人”、太白“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风神摇漾,一语百情。李、杜洵敌手也。

清马位《秋窗随笔》

# 采蘋而忽见荷花之娇艳,因转而为愁,盖妒其艳也。

清刘豹君《唐诗合选详解》

# 首句先叙时景,见水月入秋,愈臻清澈,盖为泛舟点染。二句设为采蘋,以寄秋意,起下荡舟之人。三句本为采蘋而见荷花、系从劳面烘托;荷花又娇如欲语,系从生情。四句“愁杀”二字,所谓如顺流之舟矣。“荡舟人”对上“荷花”、“愁杀”对上“娇欲语”、此盖心有所属,情不能已,而有所托也。

唐皎然《诗式》

# 翼云云:荷花娇艳迷人,因转而为愁,情不自持。盖有所托也。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江中望月》

下一篇: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