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露白如玉":秋天的白露如同玉石一般,
"团团下庭绿":把庭院里的花草团团凝结,玉虽然美,而花草则不再生气盎然。
# 庭绿:庭中之草木。,团团:圆貌。
"我行忽见之":我目睹此景,
"寒早悲岁促":不禁黯然伤悲,岁月真是无情啊,何尝停下过匆匆的脚步?
"人生鸟过目":人生苦短,如飞鸟过目、白驹过隙,
"胡乃自结束":一瞬间就是百年啊,何必太为难自己?
# 结束:拘束、约束。
"景公一何愚":齐景公多么愚蠢,
# 景公一何愚:“景公”二句:《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举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举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将常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跌处之,跌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所以独窃笑也。”
"牛山泪相续":登牛山见美景,不知道好好欣赏,却嚎啕大哭,感叹人无永年。
"物苦不知足":人们不知道满足,
"得陇又望蜀":常常是得陇望蜀。
# 得陇又望蜀:语出《后汉书·岑彭列传》:(光武帝)敕彭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击蜀虏,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
"人心若波澜":人心就像波浪翻腾不平,
# 人心若波澜:“人心”二句:谓人心起伏,世路曲折。
"世路有屈曲":人间的经历更是曲折。
# 世路:人间的经历。
"三万六千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夜夜当秉烛":聪明的人要知道抓住时间,享受快乐。
# 秉烛:举烛夜游,及时行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二十三》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编录于《古风五十九首》中。全诗以"秋露白如玉"的视觉意象破题,晶莹的露珠凝结于庭院草木,看似美好却暗含肃杀之气,象征繁华易逝的生命本质。这一意象瞬间触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知,"寒早悲岁促"的慨叹既是对自然节序的直观体认,更暗含对个体生命长度的焦虑。继而以"人生鸟过目"的凌厉比喻,将人类置于宇宙的永恒维度中审视,提出"胡乃自结束"的诘问,既否定世俗礼法的自我束缚,又暗示生命自由的追求。诗中巧妙插入齐景公牛山垂泪的典故形成批判:讽刺统治者对权力永续的虚妄执念。而"得陇望蜀"的世相描摹,既批判人性贪欲的普遍困境,又暗含对盛唐社会浮躁风气的指摘。当诗人以"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收束对世俗的批判时,实则为结尾"秉烛夜游"的想法提供依据——既然现实让人失望,唯有把握当下才能超越生命的边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通过“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讽刺齐景公贪恋权势而畏惧死亡的愚昧,反衬李白对生命本质的豁达态度;而“得陇又望蜀”化用东汉典故,既批判人性贪欲,也暗含对盛唐政治扩张的隐喻。触景生情:“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人眼见凄凉的秋景,由此触景生情,感叹岁月流逝之快,人生短暂如飞鸟过眼,引人深思。
3. 分段赏析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以“秋露”晶莹如玉的物象暗喻生命短暂之美,而“团团下庭绿”则通过露水凝结草木的细节,暗示自然生机被寒意侵袭的凋零趋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人由“行”与“见”的偶然性,突显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寒早”既指自然气候的早寒,更隐喻人生暮年的提前到来,由景入情,开启从自然景象到生命哲理的联想,全诗主题由此展开。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以“鸟过目”的夸张比喻强化人生短暂,质问“胡乃自结束”则直指世俗对生命的自我束缚,体现李白反对拘束、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借《晏子春秋》中齐景公登牛山悲泣死亡的典故,批判执着于生命长度的愚昧。李白以“愚”字辛辣讽刺,反衬自身豁达,同时暗讽唐玄宗晚年求仙问道的虚妄。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引用《后汉书》光武帝“既平陇,复望蜀”的扩张野心,批判人性贪欲。此处“得陇望蜀”既是历史影射(如玄宗穷兵黩武),亦是对普遍人性弱点的揭示。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以水波喻人心起伏,山路喻世途艰险,融合《庄子》的哲学意象与现实主义观察。此句既是对前文贪欲批判的深化,亦为结尾的解脱主张铺垫。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将百年寿命量化为“三万六千日”,“秉烛”源自《古诗十九首》,及时行乐的思想与《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脉相承。
4. 作品点评
《古风其二十三》以秋景起兴,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与世态浮华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观与艺术风格。全诗结构紧凑自然,使用了一连串的联想:由秋露下,联想到岁早寒;由岁早寒,联想到岁月促;由岁月促,联想到应潇洒对待人生——夜夜秉烛,及时行乐。中夹牛山悲泣,以明愚者无旷达之胸怀,使诗的脉络走处还留,直流中有回旋,体现了豪中见悲的张力,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上一篇:唐·王昌龄《送万大归长沙》
下一篇:唐·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