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ēng
èr
shí
s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4
qiū
lòu
bái
tuán
tuán
xià
tíng
绿
xíng
jiàn
zhī
hán
zǎo
bēi
suì
rén
shēng
niǎo
guò
nǎi
jié
shù
jǐng
gōng
niú
shān
lèi
xiāng
zhī
lǒng
yòu
wàng
shǔ
rén
xīn
ruò
lán
shì
yǒu
sān
wàn
liù
qiān
dāng
bǐng
zhú

译文

秋天的白露如同玉石一般,把庭院里的花草团团凝结,玉虽然美,而花草则不再生气盎然。我目睹此景,不禁黯然伤悲,岁月真是无情啊,何尝停下过匆匆的脚步?人生苦短,如飞鸟过目、白驹过隙,一瞬间就是百年啊,何必太为难自己?齐景公多么愚蠢,登牛山见美景,不知道好好欣赏,却嚎啕大哭,感叹人无永年。人们不知道满足,常常是得陇望蜀。人心就像波浪翻腾不平,人间的经历更是曲折。百年三万六千日,聪明的人要知道抓住时间,享受快乐。

逐句剖析

"秋露白如玉":秋天的白露如同玉石一般,

"团团下庭绿":把庭院里的花草团团凝结,玉虽然美,而花草则不再生气盎然。

# 庭绿:庭中之草木。,团团:圆貌。

"我行忽见之":我目睹此景,

"寒早悲岁促":不禁黯然伤悲,岁月真是无情啊,何尝停下过匆匆的脚步?

"人生鸟过目":人生苦短,如飞鸟过目、白驹过隙,

"胡乃自结束":一瞬间就是百年啊,何必太为难自己?

# 结束:拘束、约束。

"景公一何愚":齐景公多么愚蠢,

# 景公一何愚:“景公”二句:《晏子春秋》: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举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举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将常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跌处之,跌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所以独窃笑也。”

"牛山泪相续":登牛山见美景,不知道好好欣赏,却嚎啕大哭,感叹人无永年。

"物苦不知足":人们不知道满足,

"得陇又望蜀":常常是得陇望蜀。

# 得陇又望蜀:语出《后汉书·岑彭列传》:(光武帝)敕彭曰:“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击蜀虏,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

"人心若波澜":人心就像波浪翻腾不平,

# 人心若波澜:“人心”二句:谓人心起伏,世路曲折。

"世路有屈曲":人间的经历更是曲折。

# 世路:人间的经历。

"三万六千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夜夜当秉烛":聪明的人要知道抓住时间,享受快乐。

# 秉烛:举烛夜游,及时行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风其二十三》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其中一首。全诗以秋露为发端,展开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在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交织中,通过"秋露——寒岁——人生——世相"的联想脉络建构起多重意蕴,表达了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的思想,看似展现了超然物外的道家洒脱,但暗含内心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属于李白中年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无明确记载,但从其思想深度和对生命的探索来看,可能与天宝年间(742-756)的经历相关。此时李白已历经供奉翰林、赐金放还等人生起伏,诗中“寒早悲岁促”的悲秋意象,或暗含对政治失意的隐喻。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二十三》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五言古诗,编录于《古风五十九首》中。全诗以"秋露白如玉"的视觉意象破题,晶莹的露珠凝结于庭院草木,看似美好却暗含肃杀之气,象征繁华易逝的生命本质。这一意象瞬间触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知,"寒早悲岁促"的慨叹既是对自然节序的直观体认,更暗含对个体生命长度的焦虑。继而以"人生鸟过目"的凌厉比喻,将人类置于宇宙的永恒维度中审视,提出"胡乃自结束"的诘问,既否定世俗礼法的自我束缚,又暗示生命自由的追求。诗中巧妙插入齐景公牛山垂泪的典故形成批判:讽刺统治者对权力永续的虚妄执念。而"得陇望蜀"的世相描摹,既批判人性贪欲的普遍困境,又暗含对盛唐社会浮躁风气的指摘。当诗人以"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收束对世俗的批判时,实则为结尾"秉烛夜游"的想法提供依据——既然现实让人失望,唯有把握当下才能超越生命的边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通过“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讽刺齐景公贪恋权势而畏惧死亡的愚昧,反衬李白对生命本质的豁达态度;而“得陇又望蜀”化用东汉典故,既批判人性贪欲,也暗含对盛唐政治扩张的隐喻。触景生情:“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人眼见凄凉的秋景,由此触景生情,感叹岁月流逝之快,人生短暂如飞鸟过眼,引人深思。

3. 分段赏析

秋露白如玉,团团下庭绿:以“秋露”晶莹如玉的物象暗喻生命短暂之美,而“团团下庭绿”则通过露水凝结草木的细节,暗示自然生机被寒意侵袭的凋零趋势。我行忽见之,寒早悲岁促:诗人由“行”与“见”的偶然性,突显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寒早”既指自然气候的早寒,更隐喻人生暮年的提前到来,由景入情,开启从自然景象到生命哲理的联想,全诗主题由此展开。人生鸟过目,胡乃自结束:以“鸟过目”的夸张比喻强化人生短暂,质问“胡乃自结束”则直指世俗对生命的自我束缚,体现李白反对拘束、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借《晏子春秋》中齐景公登牛山悲泣死亡的典故,批判执着于生命长度的愚昧。李白以“愚”字辛辣讽刺,反衬自身豁达,同时暗讽唐玄宗晚年求仙问道的虚妄。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引用《后汉书》光武帝“既平陇,复望蜀”的扩张野心,批判人性贪欲。此处“得陇望蜀”既是历史影射(如玄宗穷兵黩武),亦是对普遍人性弱点的揭示。人心若波澜,世路有屈曲:以水波喻人心起伏,山路喻世途艰险,融合《庄子》的哲学意象与现实主义观察。此句既是对前文贪欲批判的深化,亦为结尾的解脱主张铺垫。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将百年寿命量化为“三万六千日”,“秉烛”源自《古诗十九首》,及时行乐的思想与《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脉相承。

4. 作品点评

《古风其二十三》以秋景起兴,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与世态浮华的深沉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哲学观与艺术风格。全诗结构紧凑自然,使用了一连串的联想:由秋露下,联想到岁早寒;由岁早寒,联想到岁月促;由岁月促,联想到应潇洒对待人生——夜夜秉烛,及时行乐。中夹牛山悲泣,以明愚者无旷达之胸怀,使诗的脉络走处还留,直流中有回旋,体现了豪中见悲的张力,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送万大归长沙》

下一篇:唐·李白《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