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忽争道":巨大的波浪忽然争相涌流,
"岸转异江湖":江岸回转,不同于一般江湖。
"鄂渚分云树":鄂渚之地云树分明,
# 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江中。
"衡山引舳舻":衡山引领着船只前行。
# 舳舻:方而长的船。
"翠牙穿裛桨":翠绿的新芽穿过沾湿的船桨,
# 桨:一作“蒋”。,裛:包缠。
"碧节上寒蒲":碧绿的茎节爬上寒蒲。
# 上:一作“吐”。
"病渴身何去":身患疾病口渴,身体该去往何处,
# 病渴:诗人晚年患消渴症。
"春生力更无":春天来到却更没有力气。
"壤童犁雨雪":乡村孩童在雨雪中耕地,
# 壤童:指乡间的青少年。
"渔屋架泥涂":渔人的房屋架在泥泞的地方。
"欹侧风帆满":风帆倾斜且满满鼓起,
# 欹:倾斜。
"微冥水驿孤":水驿在微茫中显得孤单。
# 水驿:水路上的驿站。
"悠悠回赤壁":悠然回转仿佛到赤壁,
"浩浩略苍梧":浩浩荡荡好似经过苍梧。
"帝子留遗恨":帝子留下了遗憾,
"曹公屈壮图":曹公的壮志宏图受挫。
# 壮图:伟大的事业。,屈:遭受挫折。
"圣朝光御极":圣明的朝代光辉照耀天下,
# 御极:帝王登基做皇帝。
"残孽驻艰虞":残余的逆贼使国家处于艰难。
# 艰虞:时局艰危。,残孽:残余的乱臣贼子。
"才淑随厮养":才德出众之人与厮养之人同处,
# 才淑:有才能德行的人。
"名贤隐锻炉":有名的贤才隐匿于锻炉旁。
"邵平元入汉":邵平原本进入汉朝却命运转变,
"张翰后归吴":张翰后来回归吴地。
"莫怪啼痕数":不要奇怪泪痕多,
"危樯逐夜乌":高高的桅杆伴着夜间的乌鸦。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等对洞庭湖及沿途景色的描写,借洪波、岸景等壮阔又多变的自然之景,抒发诗人内心对行旅未知及社会现状的复杂情绪,壮阔之景与内心忧虑相互映衬。用典:“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运用帝子(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和曹操的典故。借帝子传说增添历史的沧桑感与悲剧色彩,曹操“屈壮图”感慨历史上英雄壮志未酬,以古喻今,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社会局势的思考。“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邵平本为秦朝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张翰因思念故乡鲈鱼而归吴,诗人借此表达对贤才命运的感慨以及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索。对比:“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将才德出众之人与厮养之人的处境进行对比,贤能之人与隐于锻炉的名贤相对照,突出社会贤愚倒置的现状,表达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与忧虑。
2. 分段赏析
前六句:“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描绘行船进入洞庭湖的所见之景,洪波涌动、江岸变换,鄂渚云树、衡山船行,还有水中新生植物,展现出洞庭湖的壮阔与生机,为全诗奠定基调。中间四句:“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由景及人,写自身病弱无力、前途迷茫,同时描绘百姓在雨雪中劳作、渔屋建于泥涂的民生景象,将个人困境与民间疾苦相联系。再六句:“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继续写行船之景,风帆倾斜、水驿孤零,借赤壁、苍梧等地名引发对历史的联想,运用帝子、曹操典故,从现实过渡到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最后六句:“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回到对当下社会的思考,表面称圣朝实则暗指残孽当道,贤才被埋没,以邵平、张翰典故表达对贤才命运的叹息,最后以“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收束,借景再次抒发内心复杂伤感之情。
上一篇:唐·贯休《山茶花》
下一篇:唐·钱起《过故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