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阳城驿":在商山的阳城驿站里,
# 阳城驿:驿馆名。,商山:山名,在今陕西商县东。
"中有叹者谁":是谁在此叹息?
"云是元监察":人们说是元稹监察御史,
# 元监察:指元稹。
"江陵谪去时":被贬谪江陵途经此地。
"忽见此驿名":他忽然见到驿站名为“阳城”,
"良久涕欲垂":久久含泪欲泣。
# 良久:很久。
"何故阳道州":为何那位道州阳城公,
# 阳道州:阳城,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人。德宗贞元间,官谏议大夫,因为陆执罢相辨诬,贬为国子司业,后又贬为道州刺史,卒于任所,世称阳道州。
"名姓同于斯":竟与驿站之名相同?
"怜君一寸心":我怜惜元稹的赤诚之心,
"宠辱誓不移":宠辱不惊,矢志不移。
"疾恶若巷伯":你憎恶奸邪如《巷伯》中的忠臣,
# 巷伯:太监。以居宫巷内,主掌内事,故称。
"好贤如缁衣":爱慕贤士如《缁衣》中的君子。
# 缁衣:黑布做的衣服,古代卿大夫的朝服。
"沈吟不能去":你沉吟徘徊不忍离去,
"意者欲改为":心中想着要把驿站的名字改了。
"改为避贤驿":想把它改为避贤驿,
"大署于门楣":大大地书写在门的横梁之上。
# 门楣:门上横梁。,署:题字。
"荆人爱羊祜":昔年荆州百姓因爱戴羊祜,
# 羊祜:晋朝南城人。字叔子。,荆人:荆州的人。
"户曹改为辞":户曹把地名都改了来表达敬意。
"一字不忍道":对于羊祜的名字连一个字都不忍心直呼,
"况兼姓呼之":更何况是连着姓一起称呼呢。
"因题八百言":于是元稹写下了八百字的诗,
# 八百言:指元稹《阳城驿》诗,该诗七百六十字,此是就整数而言。
"言直文甚奇":言辞耿直,文采奇绝。
"诗成寄与我":诗成后寄送给我,
"锵若金和丝":字句铿锵如金石丝竹相和。
# 金和丝:泛指乐器。,锵:声音沉重有力。一作铿。
"上言阳公行":诗中先写阳城公的德行,
"友悌无等夷":待兄弟平等友爱。
# 等夷:同辈。
"骨肉同衾裯":和骨肉至亲同寝共衣,
# 衾裯:被子和帷帐。
"至死不相离":到死都不分离。
"次言阳公迹":再写阳城公的事迹,
# 迹:事迹。
"夏邑始栖迟":初居夏邑隐居时,
# 栖迟:淹留。,夏邑:唐县名,在今山西夏县北。阳城少时徙居于此。
"乡人化其风":乡里的人都被他的风气所感化,
# 化:风气。
"少长皆孝慈":无论年长年少都变得孝顺仁慈。
"次言阳公道":再接着说阳公的为人性情,
# 道:指生活的方式。
"终日对酒卮":整天面对着酒杯。
# 卮:酒杯。
"兄弟笑相顾":兄弟们笑着互相看着,
"醉貌红怡怡":醉后满面红光,谈笑融洽。
# 怡怡:和顺的样子。常指兄弟间的友情。
"次言阳公节":又接着说阳公的气节,
# 节:贞节、气节。
"謇謇居谏司":他忠正耿直地在谏官的位置上任职。
# 谏司:谏官官署。,謇謇:正直的样子。
"誓心除国蠹":发誓要铲除国家的蛀虫,
# 国蠹:国贼。
"决死犯天威":冒死触犯天子的威严进谏。
# 天威:皇帝的威严。,决死:决心拼死。
"终言阳公命":最后说阳公的命运,
# 命:命运。
"左迁天一涯":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
# 左迁:因贬谪而外任。
"道州炎瘴地":道州是炎热多瘴气的地方,
# 道州:地名。在今湖南南部。
"身不得生归":最终身死未能生还。
# 不得生归:阳城死于道州,故言。
"一一皆实录":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记录,
"事事无孑遗":没有任何遗漏。
# 孑遗:剩余、遗漏。
"凡是为善者":凡是善良的人,
"闻之恻然悲":听到这些都会悲伤难过。
# 恻然:悲伤的样子。
"道州既已矣":阳城公已逝,
# 道州:指阳城。
"往者不可追":过去的事情无法再追悔。
# 往者:过去的。
"何世无其人":哪个时代没有像他这样的人呢,
"来者亦可思":后来的人也可以思考他的事迹和精神。
# 来者:未来的。
"愿以君子文":我希望把元稹写的这首诗,
"告彼大乐师":告诉那些大乐师。
"附于雅歌末":把它附在雅歌的后面,
"奏之白玉墀":演奏给皇帝听。
# 白玉墀:殿前白石铺的广场。
"天子闻此章":天子听到这首诗,
"教化如法施":就会像依法施行教化一样来治理国家。
"直谏从如流":对于正直的进谏能够从善如流,
"佞臣恶如疵":憎恶奸佞的臣子就像厌恶瑕疵一样。
"宰相闻此章":宰相听到这首诗,
"政柄端正持":就会端正地掌握政权。
"进贤不知倦":推荐贤才不知疲倦,
"去邪勿复疑":去除奸邪之人不再有疑虑。
"宪臣闻此章":御史听到这首诗,
# 宪臣:指御史。
"不敢怀依违":不敢再怀有模棱两可的态度。
# 依违:迟疑不决的样子。
"谏官闻此章":谏官听到这首诗,
"不忍纵诡随":不忍心再放纵自己随波逐流、诡诈不正。
# 诡随:放肆诘诈。
"然后告史氏":而后嘱托史官,
# 史氏:史官。
"旧史有前规":依前代良史之规。
# 前规:先前的写史规则。
"若作阳公传":若为阳城公立传,
"欲令后世知":要让后世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
"不劳叙世家":不需要去叙述他的家族世系,
# 世家:世系家谱。
"不用费文辞":不必雕琢文辞。
"但于国史上":只需要在国史上,
# 于:一作使。,但:只。
"全录元稹诗":完整地记录下元稹的这首诗就可以了。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谪去时。”开篇点明地点为商山的阳城驿,设置悬念,引出叹者何人。随后告知读者叹者是元稹,他在被贬江陵途中经过此地。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感慨的基调,也暗示了诗歌与元稹的经历及情感有关。“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写元稹突然看到阳城驿的名字,长时间流泪,思考为何阳道州的名姓会与这驿站相同。通过描写元稹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对阳城的特殊情感,也引发读者对阳城的好奇,为下文对阳城的赞美做铺垫。“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伯,好贤如缁衣。”直接表达对阳城的怜爱与敬佩,称赞他心中信念坚定,无论宠辱都不会改变。将他嫉恶如仇的品质比作巷伯,爱好贤才如同喜爱黑色的衣服一样自然而执着,运用比喻突出阳城的高尚品德。“沉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描绘元稹沉吟许久不愿离去,想要将阳城驿改名为避贤驿,并将其大大地题写在门楣上。这一行为表现出元稹对阳城的高度推崇,认为阳城是贤能之人,值得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和彰显他的品德。“荆人爱羊祜,户曹改为辞。一字不忍道,况兼姓呼之。”以荆人爱戴羊祜,以至于户曹在书写时不忍心直呼其名为例,类比人们对阳城的敬重。说明阳城如同羊祜一样,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人们对他们的敬重之情是发自内心且深厚的。“因题八百言,言直文甚奇。诗成寄与我,锵若金和丝。”解释了元稹因感怀阳城而题写了八百字的诗,其语言直白但文辞奇特。并说元稹将诗寄给自己,诗歌的韵律如同金和丝相互应和一样美妙,既夸赞了元稹的诗作,也表明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彼此文学才华的欣赏。“上言阳公行,友悌无等夷。骨肉同衾裯,至死不相离。”开始具体描述元稹诗中关于阳城的内容,首先称赞阳城的品行,说他友爱兄弟,无人能及,兄弟之间同盖一条被子,至死都不分离,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阳城对兄弟的情谊,突出他重情重义的品质。“次言阳公迹,夏邑始栖迟。乡人化其风,少长皆孝慈。”接着讲述阳城的事迹,他曾在夏邑停留居住,在那里他以自己的品德和行为感化乡人,使得当地无论老少都变得孝顺慈爱。这体现了阳城不仅自身品德高尚,还能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教化一方的能力和功绩。“次言阳公道,终日对酒卮。兄弟笑相顾,醉貌红怡怡。”又说到阳城的生活方式,他整天与酒相伴,兄弟之间相互笑着对视,喝醉后的面容红润而和悦。这一描写展现出阳城及其兄弟之间和睦欢乐的生活场景,也从侧面反映出阳城性格中的豁达和乐观。“次言阳公节,謇謇居谏司。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再谈到阳城的气节,他在谏官的职位上直言敢谏,坚定决心要除去国家的蛀虫,哪怕冒着触怒天子的危险也毫不畏惧。“謇謇”一词突出了阳城刚正不阿的性格,这几句诗表现出他为了国家和正义,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气节和英勇行为。“终言阳公命,左迁天一涯。道州炎瘴地,身不得生归。”最后说到阳城的命运,他被贬到天涯海角的道州,那里是炎热多瘴气的地方,最终没能活着回来。这几句诗充满了对阳城命运的惋惜和同情,也暗示了当时政治环境对正直之士的迫害。“一一皆实录,事事无孑遗。凡是为善者,闻之恻然悲。”强调元稹诗中所写都是真实的记录,没有任何遗漏。并说凡是善良的人听到这些,都会感到悲伤。表明阳城的事迹真实感人,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和共鸣,也进一步突出了阳城的遭遇令人惋惜。“道州既已矣,往者不可追。何世无其人,来者亦可思。”感慨道州(阳城)已经逝去,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但又说哪个时代没有像阳城这样的人呢,希望后来的人也能思考和学习阳城的品德。表达了诗人对阳城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仍有贤人的期盼,希望阳城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愿以君子文,告彼大乐师。附于雅歌末,奏之白玉墀。”诗人希望将元稹的这篇君子之文告知大乐师,让其附在雅歌的末尾,演奏给天子听。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阳城的事迹和品德能够被统治者知晓,从而起到教化作用,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重视。“天子闻此章,教化如法施。直谏从如流,佞臣恶如疵。”设想天子听闻此诗后,能够像施行法令一样推行教化,乐于接受直言进谏,厌恶佞臣如同厌恶瑕疵一样。这反映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希望统治者能够以阳城为榜样,重视贤才,广开言路,远离奸佞,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宰相闻此章,政柄端正持。进贤不知倦,去邪勿复疑。”又想到宰相听闻此诗后,能够端正地执掌政权,不知疲倦地举荐贤才,果断地除去奸邪之人。这是诗人对朝廷重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以阳城的品德和行为为准则,为国家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的清明。“宪臣闻此章,不敢怀依违。谏官闻此章,不忍纵诡随。”提到监察官员和谏官听闻此诗后,不敢再怀有犹豫不决的态度,不忍心再纵容诡诈不实的行为。强调了这首诗对朝廷官员的警示和激励作用,希望他们能够坚守职责,公正执法,直言进谏,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然后告史氏,旧史有前规。若作阳公传,欲令后世知。”最后诗人建议告知史官,按照旧史的规矩,为阳城作传,让后世之人都能知晓阳城的事迹和品德。这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希望通过史书的记载,让阳城的精神得以流传千古,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不劳叙世家,不用费文辞。但于国史上,全录元稹诗。”诗人认为不需要详细叙述阳城的家族世系,也不用花费过多华丽的文辞,只需在国史上完整地收录元稹的这首诗即可。因为元稹的诗已经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阳城的一生,这样就能让后人了解阳城的品德和事迹,以简洁而独特的方式强调了元稹诗的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唐·韦庄《山墅闲题》
下一篇:唐·雍陶《劝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