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岁欲晚":天气寒冷岁月已晚,
# 苍茫:寒冷。
"辛苦客方行":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大江静犹浪":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
"扁舟独且征":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
# 扁舟:小船。
"棠枯绛叶尽":江边枯萎的野棠花叶子已经凋落完,
"芦冻白花轻":冰冷的芦花在风中轻摇。
"戍人寒不望":天寒地冻,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
# 望:守望。,戍人: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
"沙禽迥未惊":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
# 迥:遥远。
"湘波各深浅":湘水各处深浅不同,
"空轸念归情":徒然悲痛地思念归乡的愁绪。
# 空轸:空车。轸:车的通称。
南朝梁陈间诗人
阴铿(511?~563?),南朝梁陈间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人。初仕梁,任湘东王法曹参军。后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世称阴常侍。阴铿与何逊齐名,并称“阴何”。他尤善五言诗,其诗以写景纪游见长,体物细微,匠心独运,语言清丽秀美,工于炼字锻句。部分诗讲求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工稳,初具五律规模。名篇有《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等。后人辑有《阴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五言古诗。描绘了岁暮友人踏上归湘州旅途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岁暮辛苦远行的关怀,借景渲染出友人旅途的孤寂,体现对友人归乡之情的共鸣,营造出一种孤寂、萧瑟又饱含情谊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起笔“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从诗人眼前实景着笔,写送别时岁暮天寒、友人启程的情景;中间“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转为想象友人旅途所见的虚景,描绘寒江夜景的萧瑟、孤寂与寒冷;结尾“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又回归诗人自身,写目送友人后自己的思归之情,通过视角切换,委婉抒发因送友而生的思归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描绘寒冬岁暮之际,傅郎不顾旅途劳苦,毅然启程远行的情景。次二句“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写长江看似平静,实则暗藏风浪,而傅郎偏在这暮色沉沉、岁暮天寒时,驾着一叶扁舟,独自踏上行程。这四句从环境与行动的刻画中,传递出诗人对傅郎孤帆远去的深切牵挂。诗人以简笔勾勒江上风波隐现、暮色苍茫之景,虽未直言关切,可那份对友人的爱护之意,已在字里行间流露。对于“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四句,张玉谷认为是诗人想象傅郎舟行时的所见之景,此观点较为合理。这四句呈现的是寒江夜景画面。诗人既以棠树枯叶凋零、芦苇凝冻的形态,凸显风力强劲、天寒地冻;更借“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着力渲染冬夜酷寒。因严寒难耐,驻守的士兵都不再外出瞭望。“沙禽迥未惊”,一般理解为沙洲上的禽鸟距行船甚远,故而未被惊扰。那诗人着意写这一细节,用意可从两方面领会:一方面,烘托行舟途中的荒僻与孤寂氛围;另一方面,强化冬夜环境的酷寒特征。苏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鸿意象,恰似此诗“沙禽迥未惊”的注脚。诗中以寒夜沙洲禽鸟未惊的细节,深一层地勾勒出寒江孤舟行旅的寂寞、荒冷之境,与前句“戍人寒不望”共同营造出砭骨的苦寒氛围。末二句“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写湘水波澜有深有浅,既实指傅郎此去需亲身丈量水程险夷,暗含对友人行旅安危的关切;又以“湘波深浅”虚喻诗人内心思归之情的起伏——目送客舟驶入湘水,那深浅不一的波浪,恰似激荡于胸臆间的乡愁,只在心底翻涌,无人可诉,道尽天涯羁旅的孤独况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质,在于构思中视角的多方面转换。开篇四句以诗人自身视角切入,勾勒眼前之景;中间“棠枯绛叶尽”四句则笔触一转,凭借想象描绘友人旅途所见;结尾又将视角拉回,聚焦自身所处情境。这种视角的巧妙切换,如行云流水般将诗人因送别友人而触发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地层层铺展。同时,诗中写景绝非单纯摹写自然,而是以景造势、借景传情。对冬夜行舟时孤寂、寒苦之境的刻画,最终落点皆在主人公浓郁的思归心绪上,使景与情紧密交融,尽显抒情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