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cǎo

朝代:南北朝作者:阴铿浏览量:2
dòng
tíng
chūn
liū
mǎn
píng
jǐn
fān
zhāng
yuán
shuǐ
táo
huā
xiāng
liú
ruò
xiāng
xué
máo
shān
jìn
jiāng
lián
xiá
cháng
dài
tiān
chéng
jiǒng
yìng
dòng
guāng
xíng
zhōu
dòu
yuǎn
shù
niǎo
wēi
qiáng
tāo
tāo
wěi
néng
háng

译文

洞庭湖上春意盎然,湖面上泛起美丽的船帆。沅江近处一片桃花源景湘水岸边飘逸着杜若花香。穿过峡洞临近茅山,湖水汇巫峡长流延绵。连天的清彻碧波曲折环绕,水面上闪动的浮光映入眼帘。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远树旁,飞渡湖的鸟儿憩息在帆樯。滔滔的水面无法量测,一叶扁舟怎么能渡航?

逐句剖析

"洞庭春溜满":洞庭湖上春意盎然,

# 春溜:春水。,洞庭:即洞庭湖。

"平湖锦帆张":湖面上泛起美丽的船帆。

# 锦帆张:形容乘帆船渡青草湖。,平湖:宽阔的湖,指青草湖。

"沅水桃花色":沅江近处一片桃花源景

# 沅水:水名,即沅江,在洞庭湖之南汇入洞庭。

"湘流杜若香":湘水岸边飘逸着杜若花香。

# 杜若:香草名。,湘流:湘水,亦在洞庭湖之南注入洞庭。

"穴去茅山近":穿过峡洞临近茅山,

# 茅山:即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市东南,山上有华阳洞,相传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得道成仙。此句言青草湖离茅山的华阳洞不远。,穴:青草山的洞穴。

"江连巫峡长":湖水汇巫峡长流延绵。

"带天澄迥碧":连天的清彻碧波曲折环绕,

# 迥碧:指倒映在水中的碧天的颜色。

"映日动浮光":水面上闪动的浮光映入眼帘。

"行舟逗远树":航船在水中象停泊在远树旁,

# 逗:逗留,停止。

"度鸟息危樯":飞渡湖的鸟儿憩息在帆樯。

# 樯:挂帆的桅杆。,危:高。,度鸟:渡湖之鸟。

"滔滔不可测":滔滔的水面无法量测,

# 滔滔:水势浩大的样子。

"一苇讵能航":一叶扁舟怎么能渡航?

# 讵:岂。,一苇:比喻小船、小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渡青草湖》是诗人为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时所作的诗。全诗开篇描绘春季水涨,洞庭与青草二湖相连,作者张帆渡湖之景;继而拓展笔触,写湖水南接湘、沅,北连长江的广阔态势;再回归实景,刻画湖水与天相接、波光粼粼的浩瀚壮丽;最后通过描写停舟时特殊景象,抒发在混乱时局下,人生如一叶扁舟般前途难卜的感慨。诗歌写景层次分明,远近交错,善用对偶、通感等手法,将洞庭景色描绘得明快壮美,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消极避世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陈间诗人

阴铿(511?~563?),南朝梁陈间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人。初仕梁,任湘东王法曹参军。后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世称阴常侍。阴铿与何逊齐名,并称“阴何”。他尤善五言诗,其诗以写景纪游见长,体物细微,匠心独运,语言清丽秀美,工于炼字锻句。部分诗讲求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工稳,初具五律规模。名篇有《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等。后人辑有《阴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是诗人为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因湘东王法曹参军过洞庭湖这一事件,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描写洞庭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混乱时局的感慨,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展现出在艰难世事中人生如一叶小舟般前途难卜的状态。

2. 写作手法

对偶:“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洞庭”对“平湖”,“春溜满”对“锦帆张”,描绘出春季水涨时二湖相连、作者张帆渡湖的景象;“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沅水”对“湘流”,“桃花色”对“杜若香”,将沅水和湘江写得壮美;“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穴去”对“江连”,“茅山近”对“巫峡长”,写出长江横贯东西的态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带天”对“映日”,“澄迥碧”对“动浮光”,展现湖水浩瀚壮丽。通感:“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色”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江水涨满且着色的情景,“香”字从嗅觉角度使人仿佛嗅到沿江两岸的香气,将视觉与嗅觉互通。想象:“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立足于青草湖,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其吞吐江河之气势,使遥远、联想中的景物如在目前。

3. 分段赏析

《渡青草湖》首句“洞庭春溜满”,“满”字炼字精妙,生动描绘出春季湖水涨满的状态,展现出洞庭与青草二湖连成一片的浩渺之景;次句“平湖锦帆张”,“平”字凸显湖面与岸齐平的辽阔,与上句对偶,对仗工整,同时自然引出作者张帆渡湖的情景。“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色”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出沅水因春季水涨而呈现出的独特色彩,“香”字运用通感手法,从嗅觉角度让人仿佛嗅到湘流两岸杜若的芬芳,将沅水和湘江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通过想象,立足于青草湖,拓展视野,描绘出此湖南接湘、沅,北有长江横贯而过的广阔博大之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带天”“映日”对仗,描绘出湖水与天相接,一片澄碧,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壮丽实景,尽显湖水浩瀚。“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细腻刻画停舟时所见的特殊情景,行舟停歇,飞鸟栖于桅杆,暗示湖面广阔且可能天色骤变、风涛将起;“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以反问句式,既写出乘船渡湖时面对广阔湖面风涛将起的真实感受,又借景抒情,抒发了在分裂时代,封建官员对世事变幻莫测、人生如一叶小舟般前途难卜的感慨,深化诗歌情感主旨。

4. 作品点评

《渡青草湖》以清新流利的笔触,生动展现青草湖连接洞庭、融汇湘沅、吞吐长江、连天映日的壮阔景象,堪称写景佳作。其写景壮阔优美,将自然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抒情委婉含蓄,借行舟之感巧妙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诗歌以细腻笔触与巧妙构思,将景与情自然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带天”二句浑阔;“行舟”二句细曲。妙在并极生动。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谢朓《咏蔷薇诗》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代放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