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一浩荡":大江浩浩荡荡奔腾而去,
"离悲足几重":离别的悲伤究竟有多少重呢。
# 离悲:离别的悲愁。
"潮落犹如盖":潮水落下好似车盖,
# 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落。……其少进也,浩浩岂岂(此二字应加三点水旁),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此句言潮势虽已低落,波涛还像车盖一般。
"云昏不作峰":云雾昏暗不成山峰。
# 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云昏:指云雾迷漫。
"远戍唯闻鼓":远方戍楼只听闻鼓声,
# 远戍唯闻鼓:只听见远处戍楼传来的鼓声,而不见戍楼。戍:防军驻守处。古时兵营中以鼓角纪时,日出日落的时候都击鼓。
"寒山但见松":寒山上只见苍松。
"九十方称半":行程九十里才称一半,
# 九十方称半:《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为行百里的路途,走了九十里才是一半。此言末路之难。
"归途讵有踪":回归的路途哪有踪影。
# 讵:怎,岂,难道。
南朝梁陈间诗人
阴铿(511?~563?),南朝梁陈间诗人。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人。初仕梁,任湘东王法曹参军。后官至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世称阴常侍。阴铿与何逊齐名,并称“阴何”。他尤善五言诗,其诗以写景纪游见长,体物细微,匠心独运,语言清丽秀美,工于炼字锻句。部分诗讲求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工稳,初具五律规模。名篇有《江津送刘光禄不及》等。后人辑有《阴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绘晚出新亭所见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离开都城时的离愁别绪与无奈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诗人面对浩荡大江,借江水的浩渺无边,抒发自己深重的离乡之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情景交融:“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此句最突出地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诗人描写远处戍楼传来阵阵鼓声,寒山上唯有松树傲然挺立的景象,以单调的鼓声、孤零的寒松,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将自己离乡远行的孤独、愁苦之情,巧妙地融入到这荒寒之景中,使情与景浑然一体,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愁与凄凉。
3. 分段赏析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离悲”主题便赫然呈现。紧接着的四句,诗人细腻描绘江景。此时江潮虽已退落,然而那翻滚涌动的浪涛,依旧好似高高撑起的车盖,气势不减;水面之上,云雾厚重,不见峰峦之姿。远处隐隐传来戍鼓之声,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冷峻;眺望江岸,唯有寒山上的苍松,尽显寂寥。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以潮落云昏之景,暗喻诗人内心的波澜与沉重;“远戍”两句,则借戍鼓与寒松,进一步烘托出悲愁氛围。在这一片荒寒萧索、满目凄凉之境中,诗人却只能驾着孤舟踏上远行之路。行至此处,最后两句顺势直抒胸臆,发出“征程艰难,归期难觅”的喟叹。“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诗人感慨,行程尚未过半,前路已然艰难重重,就算抵达终点,归程更是遥遥无期。这结尾一波三折,韵味悠长,与开篇的“离悲”相呼应,将离情别绪渲染得愈发浓郁。具体而言,“潮落犹如盖”刻画晚潮,虽已退潮,却水势汹涌,浪涛如盖。“云昏不作峰”勾勒晚云,本应绚丽多变,此刻却昏沉黯淡,不成峰峦。景为情生,这两句借晚潮、晚云暗示诗人内心的起伏与沉重。“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通过诗人对江岸的眺望与听闻,进一步渲染出“离悲”的氛围。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从听觉和视觉入手,远处戍楼鼓声清晰可闻,寒山上唯有松树挺立,以声衬寂,以景显孤,突出环境的清冷孤寂,烘托诗人漂泊在外的愁苦。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诗人感慨行程已过半,却仍不见归途踪迹,将离乡的愁绪和对前途的迷茫推向高潮,以问句收束,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之妙境。其语言凝练简洁,风格清新自然,看似以浅近平淡之语句,却深刻传达出浓郁深沉的情感。诗人匠心独运,把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诸多景物有机组合,构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意象丰富且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 谢宣城《夜发新林》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阴常侍《晓发新亭》诗:“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二作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 诗至于陈,专攻琢句,古诗一线绝矣。少陵绝句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赠太白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此特赏其句,非取其格也。
清沈德潜《古诗源》
# 子坚承齐、梁颓靡之习而能独运匠心,扶持正始,浣花近体,以及咏物都从此脱化。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上一篇:南北朝·沈约《咏芙蓉》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