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既云殁":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
# 云:一作已。,仲尼:即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余亦浮于海":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
# 浮于海:用《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语意,表示不得志而避世。
"昏见斗柄回":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
# 回:指回复到前一年年终时的位置。北斗星方位随季节变换而跟着移动,所以古人从斗柄所指方向可以推知不同的节候。,斗柄: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昏:黄昏,天色将晚时。
"方知岁星改":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 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岁星:一作新岁。即木星,古人以其岁行一次,用以纪年。,方:一作始。
"虚舟任所适":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 虚舟:轻舟。
"垂钓非有待":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 垂钓非有待:意思是诗人自己虽隐居垂钓,但并不似姜太公那样有所等待。
"为问乘槎人":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
# 乘槎人:《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积粮,乘槎而去。”槎,指竹、木筏。
"沧洲复谁在":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
# 谁:一作何。,沧洲:一作浪。指海上可供隐居之处。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中"仲尼既已没"的用典,实暗含诗人对自身仕隐抉择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尘网、归于闲适的向往与现实羁绊的矛盾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典故。孔子在春秋乱世中,其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欲乘桴浮海。诗人在此借用此典,以孔子自比,表明自己在仕途上的失意与困顿。对比:诗中描绘了诗人“浮海远游”“垂钓自适”的潇洒外在形象,然而,结合其“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的用典以及“壮志未酬的激愤与悲慨”的内心写照,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实则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这种外在潇洒与内心激愤的强烈对比,使诗人的情感更具张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与矛盾。
3. 分段赏析
此诗以岁暮之景为背景,借行旅之途抒发抱负难展的深沉失落。诗作先以浩瀚之海起笔,继而延展至苍茫长天,笔触勾勒出天地间雄浑而寂寥的宏大境界。在此空阔无垠的天地间,诗人独驾扁舟,垂纶自适,表面看似超然物外、逍遥自在,实则以“隐者”之姿暗藏难以排遣的孤寂与不甘。“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一联,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典,借圣人失意而远游的典故,反衬自身仕途困顿之苦。诗人效仿先贤,以放浪形骸之举消解胸中块垒,其潇洒旷达的表象下,实则涌动着壮志未酬的激愤与悲慨。“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两句,以“虚舟”喻漂泊无依的命运,以“非有待”言垂钓之态的随性,既显随波逐流的无奈,亦暗藏对机遇难逢的喟叹。尾联“隐逸”之思的流露,更将诗人渴望挣脱尘网、归于闲适的向往与现实羁绊的矛盾心境展露无遗。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笼罩在一片低沉的阴翳之下,宛如暮霭沉沉的黄昏,透着无尽的寂寥与哀愁。诗人于浮海远逝的悠悠幽思里,仿佛置身于时光的迷宫,迷失了前行的方向。
# 奇壮淡荡,少许自足。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海上复问沧洲,何谓。
明李梦阳《孟浩然诗集笺注》
# 此有遗世之意。言世无大圣知我,我亦浮海而逝矣。此中历日不复知,唯以斗柄纪岁月,虚舟便渔钓,且欲觅沧洲之仙迹耳。
清唐汝询《孟浩然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储光羲《新丰主人》
下一篇:唐·李白《赠徐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