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yòng
zhuō
cún
dào
yōu
jìn
qíng
sāng
shēn
yàn
què
bàn
shēng
chéng
cūn
shí
shí
zhōu
qīng
zhàng
cóng
bái
shǒu
xīn
shuāng
qīng
wǎn
jiā
shì
yíng
zhuǎn
yōu
zhú
guāng
tuán
shě
yǐng
yàng
jiāng
liú
shī
xué
cóng
ér
lǎn
cháng
pín
rèn
chóu
bǎi
nián
hún
zuì
yuè
shū
tóu
shuāi
yán
gān
píng
yōu
shì
gōng
gāo
niǎo
xià
zhú
gēn
xíng
guī
kāi
píng
guò
nián
huāng
jiǔ
jià
bìng
yuán
shū
yóu
zhuó
gān
quán
cháng
zūn

译文

用笨拙方式坚守我的道,幽居生活亲近万物情状。桑麻深深承受雨露,燕雀大半自在长成。村中的鼓时时敲得急,渔舟一艘艘轻快行驶。拄着藜杖直到头发变白,欣喜心境和行迹都高洁。晚起家中有何事,没有营求居处更清幽。竹的光影汇聚田野景色,屋舍影子在江水中荡漾。孩子懒惰失学随他去,长期贫困任凭妻子发愁。一生大多沉醉,一个月不梳头。甘愿容颜衰老隐居,幽居之事供我高枕而卧。鸟飞下在竹根间行走,龟分开萍叶游过。年成荒歉酒价高昂,每日料理园中的蔬菜。依旧酌着甘泉歌唱,歌唱久了击破酒杯。

逐句剖析

"用拙存吾道":用笨拙方式坚守我的道,

# 存:一作诚。,用拙:用世不善,拙于用世。

"幽居近物情":幽居生活亲近万物情状。

# 物情:物理人情。,幽居:隐居。

"桑麻深雨露":桑麻深深承受雨露,

"燕雀半生成":燕雀大半自在长成。

"村鼓时时急":村中的鼓时时敲得急,

"渔舟个个轻":渔舟一艘艘轻快行驶。

"杖藜从白首":拄着藜杖直到头发变白,

"心迹喜双清":欣喜心境和行迹都高洁。

"晚起家何事":晚起家中有何事,

"无营地转幽":没有营求居处更清幽。

"竹光团野色":竹的光影汇聚田野景色,

# 团:一作围。

"舍影漾江流":屋舍影子在江水中荡漾。

# 舍:一作山。

"失学从儿懒":孩子懒惰失学随他去,

"长贫任妇愁":长期贫困任凭妻子发愁。

"百年浑得醉":一生大多沉醉,

"一月不梳头":一个月不梳头。

"衰颜甘屏迹":甘愿容颜衰老隐居,

# 屏迹:敛迹,避匿。屏迹人事,不交世俗,有遁世隐居之意。,颜:一作年。

"幽事供高卧":幽居之事供我高枕而卧。

"鸟下竹根行":鸟飞下在竹根间行走,

"龟开萍叶过":龟分开萍叶游过。

"年荒酒价乏":年成荒歉酒价高昂,

"日并园蔬课":每日料理园中的蔬菜。

"犹酌甘泉歌":依旧酌着甘泉歌唱,

# 犹酌甘泉歌:一作独酌酣且歌,一作独酌酌甘泉。甘泉:秦始皇作骊山陵,运大石障水,民怨之,作甘泉之歌。

"歌长击樽破":歌唱久了击破酒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屏迹三首》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题材围绕乡村幽居生活。描绘了诗人幽居乡村的生活场景,如桑麻受雨露滋润、燕雀自在生长,营造出宁静质朴的田园氛围,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享受悠闲隐逸生活,同时也体现出面对生活困境仍豁达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组诗共三首,此处所选为其二与其三。第一首开篇以“衰年甘屏迹”起句,故而将这组诗命名为《屏迹》。“屏迹”之意,即隐匿行踪,与世俗断绝往来。旧版诗集将其编录于宝应元年。诗中,诗人虽表明在衰老之年甘愿远离尘世,然而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对生活的热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律诗,也是一组乡村题材诗。描绘了诗人在乡村幽居的生活画面,如桑麻在雨露中生长、燕雀自在生活,村鼓急响、渔舟轻快,鸟行竹根、龟过萍叶等场景,营造出宁静且充满生机的乡村氛围。体现了诗人在幽居生活中远离尘嚣的闲适状态,表达了他对这种质朴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虽面临如孩子失学、家境长期贫困等困境,仍能保持豁达随性,追求心迹双清、隐逸自在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借桑麻、燕雀等乡村常见之景,抒发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喜爱与闲适之情。细节描写:“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细致刻画鸟在竹根行走、龟分开萍叶游过的细节,生动展现乡村自然的生机。

3. 分段赏析

首篇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他选择质朴、简约的生活方式,皆因一心坚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在草堂,雨露滋养着地里的桑麻,燕雀也在此安居繁衍,这样平静又略显单调的生活,正是杜甫在乱世中坚守理想、寻求内心安宁的外在呈现。“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远处村落的社鼓时而急促响起,溪中渔舟轻盈飘荡。“心迹双清”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宋・谢灵运《斋中读书》里的“矧迺归山川,心迹双寂寞”,到杜甫这里演变成了“双清”。此时杜甫已白发苍苍,拄着藜木拐杖行走。他自觉心地与行为高洁,超脱尘俗,然而这背后实则是历经沧桑、对现实无奈之下的自我调适。​再看第二首,“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家中无事,无需费心经营,杜甫便无需早起,居处也愈发清幽静谧。竹子的光影与田野之色相互映衬,草堂的倒影在江流中摇曳生姿。“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孩子失学,他并非放纵不管,而是无力改变;家境长期贫困,任由妻子发愁,他也无计可施。他借酒消愁,甚至一个月不梳头。闻一多曾引用这一典故,但闻一多专心治学,认为修饰外表不重要,与杜甫彼时心境并不全然相同,杜甫更多是因内心愁苦、理想难酬而无心打理自己。​第三首诗,“衰颜甘屏迹,幽事供高卧。鸟下竹根行,龟开萍叶过”,杜甫容颜衰老,甘愿隐居,赏着鸟儿在竹根旁踱步、乌龟顶开萍叶游动的清幽之景。“年荒酒价乏,日并园蔬课。犹酌甘泉歌,歌长击樽破”,年景不佳,酒钱短缺,他只能省吃俭用,用经营园蔬的收入买酒。他吟唱着乐府诗《甘泉歌》(原歌为“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陵余石大如塸”),边唱边击打酒樽,直至酒樽被敲破,并非歌真的长,而是借这一行为宣泄内心对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坚守。

4. 作品点评

从这组诗来看,杜甫在草堂的生活看似闲散、慵懒,仿若一个混吃等老、失去理想之人,实则不然。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理想,诗作深刻反映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答李浣三首》

下一篇:唐·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