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三江望":傍晚时分在三江之上眺望,
"灵潮万里回":神奇的潮水从万里之外涌回。
"霞津锦浪动":霞光下的渡口锦浪涌动,
"月浦练花开":月光照的江边如白练花开。
"湍似黄牛去":湍急的水流像黄牛离去,
"涛从白马来":汹涌的波涛似白马奔来。
"英灵已杰出":杰出的英灵已经涌现,
"谁识卿云才":可谁能识得这卿云般的人才。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分段赏析
首联:“日夕三江望,灵潮万里回”,开篇点明时间是傍晚,诗人眺望三江,灵潮从万里之外奔涌而来。“日夕”点明时间,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氛围;“三江望”“万里回”,空间上的辽阔与时间上的悠长相互映衬,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壮阔的基调。颔联:“霞津锦浪动,月浦练花开”,诗人从色彩和形态上描绘江景。霞光映照下的江面,波浪如锦缎般闪动;明月洒在江边,水面如白练般花开。“锦浪”“练花”,用词精妙,将江景的美丽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颈联:“湍似黄牛去,涛从白马来”,把湍急的水流比作黄牛离去,汹涌的波涛比作白马奔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江水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特点,使读者如临其境。尾联:“英灵已杰出,谁识卿云才”,在对江景的描写之后,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及人,感慨世间杰出的人才如这江景般壮美,却少有人赏识,含蓄地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情绪,使诗歌在写景之余,增添了一份深沉的感慨。
上一篇:唐·皇甫冉《山中五咏·山馆》
下一篇: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