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边朔苦":深秋时节北方边境苦寒,
"旅雁违霜雪":迁徙的大雁正躲避霜雪。
"凄凄阳卉腓":向阳处的花草凄然枯萎,
"皎皎寒潭洁":寒潭水色皎洁而洁净。
"良辰感圣心":佳节触动贤明之人的心意,
"云旗兴暮节":用云旗来庆祝晚秋的节日。
"鸣葭戾朱宫":葭管吹奏声传到朱红宫殿,
"兰卮献时哲":用兰木酒杯向当世贤才敬酒。
"饯宴光有孚":送别的宴会彰显出诚信的光彩,
"和乐隆所缺":和乐氛围弥补了平日的缺憾。
"在宥天下理":以宽宥之道治理天下,
"吹万群方悦":自然万物的运行让各方都感到愉悦。
"归客遂海隅":即将归乡的人要去往海边,
"脱冠谢朝列":脱下官帽辞别朝廷同僚。
"弭棹薄枉渚":停住船靠近曲折的水渚,
"指景待乐阕":指着日光等待宴乐结束。
"河流有急澜":河水中翻涌着湍急的波澜,
"浮骖无缓辙":离去的车马没有缓慢的行程。
"岂伊川途念":哪里只是牵挂路途远近,
"宿心愧将别":我内心一直因即将分别而感到愧疚。
"彼美丘园道":那美好的田园归隐之路令人向往,
"喟焉伤薄劣":我叹息着伤感自己才能浅薄、品行低劣。
南朝宋诗人,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幼时寄养在钱塘杜家,所以小名客儿,后世又称谢客。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与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以精丽之语刻画自然景物,开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但有“玄言”余习,又“颇以繁芜为累”。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谢灵运还兼通史学,工于书法,翻译佛经,曾奉诏撰《晋书》。 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重阳节戏马台集会送别孔令的场景与秋景的凄寒,体现了离别时的伤感、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自身才德的自愧。
2. 写作手法
化用:“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在宥”化用《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的道家思想。原句主张任物自然,谢灵运将其融入诗句,既赞宋公施政如“在宥”般顺应民心,又“吹万群悦”呼应《庄子·齐物论》“夫吹万不同”,以道家语表政治理想,使诗意兼具哲理与颂赞意味。
3. 分段赏析
开篇“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以“季秋边朔”点明时节与地点,用“旅雁避霜”“阳卉枯萎”的萧瑟秋景,搭配“寒潭皎洁”的冷寂,多重意象层层渲染离别前的凄清氛围,景中含情,为全诗奠定伤感基调。“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转向重阳宴集场景:“云旗兴节”写仪式之盛,“鸣葭”“兰卮”描宴饮之雅,既点出“良辰”的喜庆,又暗含对宋公主持宴会的称颂,叙事中见庄重之感。“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在宥天下理,吹万群方悦”,进一步写宴集的氛围与意义,“光有孚”赞宴会的诚信光彩,“和乐隆”叹相聚的融洽,再以“在宥天下”“吹万群悦”的议论,将宴集意义升华至对治理之道的赞颂,由事及理,拓展了诗歌的深度。“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阕”,笔锋转至送别核心:“归客谢朝列”写友人辞官归隐的决绝,“弭棹待乐阕”描临别时驻足等待的细节,动作中藏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不舍具象化。“河流有急澜,浮骖无缓辙”,以“急澜”“快马”的比喻写离别之速,水流湍急、车马不停,既写实又喻指时光匆匆、离别难留,用自然景象强化离别时的紧迫感。结尾“岂伊川途念,宿心愧将别。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直抒胸臆:“宿心愧别”道尽内心的愧疚与不舍,“丘园道美”赞友人归隐的选择,“伤薄劣”则显自我才德不足的感慨,情感由惜别转向对人生的思索,余韵悠长。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