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bái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bié
tūn
shēng
shēng
bié
cháng
jiāng
nán
zhàng
zhú
xiāo
rén
mèng
míng
cháng
xiāng
kǒng
fēi
píng
shēng
hún
yuǎn
hún
lái
fēng
qīng
hún
fǎn
guān
sài
hēi
jūn
jīn
zài
luó
wǎng
yǒu
luò
yuè
mǎn
liáng
yóu
zhào
yán
shuǐ
shēn
làng
kuò
shǐ
使
jiāo
lóng

译文

要是死去永别了也只是忍泪吞声,唯其生时离别常心怀凄侧。大江以南原是瘴疠之地,被放逐的人又无确切消息。千里外故人来到梦中,是知道我整日都对他思忆。这恐怕不是他平生的魂魄吧,路程遥远一切都难以猜测。魂来之处我看见江南枫林青暗,魂归去后我感到塞上关山昏黑。你现在正陷身罗网中,哪里能生出飞翔的双翼?可醒后西斜月光洒满屋梁,我疑心是它在照亮你的容色。你流放所在水深浪阔,千万小心别被作恶的蛟龙搜得。

逐句剖析

"死别已吞声":要是死去永别了也只是忍泪吞声,

# 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已:止。

"生别常恻恻":唯其生时离别常心怀凄侧。

# 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江南瘴疠地":大江以南原是瘴疠之地,

# 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

"逐客无消息":被放逐的人又无确切消息。

# 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逐:一作远。

"故人入我梦":千里外故人来到梦中,

# 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这是杜甫常用的越过一层、从对方写起、连带双方的手法。故人知我长相思念而入我梦,则我之思念自不必言,而双方之相知相忆又自然道出。

"明我长相忆":是知道我整日都对他思忆。

# 长相忆:长久地怀念他。,明:明白,懂得。

"恐非平生魂":这恐怕不是他平生的魂魄吧,

# 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路远不可测":路程遥远一切都难以猜测。

# 远:一作迷。

"魂来枫叶青":魂来之处我看见江南枫林青暗,

# 枫叶: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叶:一作林。

"魂返关塞黑":魂归去后我感到塞上关山昏黑。

# 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魂:一作梦。

"君今在罗网":你现在正陷身罗网中,

# 君今在罗网:“罗网”二句:这两句一本置于“明我长相忆”之后,“恐非平生魂”之前。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

"何以有羽翼":哪里能生出飞翔的双翼?

# 羽翼:翅膀。,以:一作似。

"落月满屋梁":可醒后西斜月光洒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我疑心是它在照亮你的容色。

# 颜色:指容貌。,照:一作见。

"水深波浪阔":你流放所在水深浪阔,

"无使蛟龙得":千万小心别被作恶的蛟龙搜得。

# 无使蛟龙得:指李白的处境险恶,恐遭不测。祝愿和告诫李白要多加小心。无使:不要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梦李白二首(其一)》是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这是第一首。此诗是杜甫听闻李白被流放夜郎后所作,描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活动,以梦境为纽带,通过丰富想象与真挚情感,细腻展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表达了对李白的无限思念和深切同情。全诗既体现出诗人对李白的深切怀念与无尽敬仰,也反映出二人深厚的友情。其语言清雅,情感真挚深沉,艺术感染力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梦李白二首》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彼时杜甫流寓秦州,这是其中一首。李白与杜甫在天宝四载(745年)秋于山东兖州石门分别后,便再未相见,然而二人相互深深怀念。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曾入永王李璘幕府而受牵连,于浔阳(今江西九江)下狱。乾元元年(758年)初,李白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乾元二年(759年)二月,李白在流放三峡途中遇赦,回到江陵。而杜甫身处僻远的秦州,消息隔绝,只知李白流放,不知其已获赦,满心忧虑李白,故而思念致梦,梦醒后写下这两首诗来寄托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梦怀友诗。通过描写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达了对流放中的李白的深切思念、担忧与同情,展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虚衬实,“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以死别之痛反衬生别之悲。死别令人悲痛到无声哭泣,而诗人却说生别带来的哀伤更甚,凸显出因李白流放且音讯全无,自己内心长久的痛苦和不安,进一步体现对友人命运的深切担忧。用典:“魂来枫林青”化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原是宋玉为招屈原之魂所作。“蛟龙”出自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有人在长沙遇见自称屈原之人,称祭祀虽盛却被蛟龙困扰。杜甫在诗中用这两个典故,将李白与屈原相联系,既暗示李白流放如屈原蒙冤的悲惨命运,又借屈原的高洁品质,表达对李白才华与品格的称许崇敬,加深了诗歌的悲剧色彩与情感深度。象征:“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水深波浪阔”象征李白流放途中的险恶环境,“蛟龙”象征迫害他的势力。诗句借自然景象的危险,暗喻现实处境的危机,表达对李白安危的深切担忧,含蓄而有力。

3. 分段赏析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两句,诗欲写梦,先从言别起笔。诗人先说死别之痛已令人泣不成声,却直言“生别”更常令人悲痛不已,以死别衬托生别,正如赏析中所说“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凸显“生别”之悲甚于“死别”,体现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究其‘常恻恻’的根由则全在于‘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此句点明缘由,李白身处瘴疠之地,生死未卜、音讯全无,这种不确定性让诗人惶恐不安,开篇便营造出悲怆氛围。“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两句,承接上文,进一步阐述“生别常恻恻”的原因。李白作为被放逐之人,处于江南环境恶劣的瘴疠之地,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且长时间没有任何消息,其生死状况成谜,使得诗人内心充满担忧与牵挂,持续强化开篇奠定的悲怆基调。“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两句,不说诗人梦见故人,而是以故人入梦的视角展开。诗人认为故人之所以入梦,是感知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思念,这既“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出诗人乍见故人时瞬间的喜悦与欣慰,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李白思念之深切,已至渴望在梦中相见的程度。“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两句,诗人的欣喜转瞬即逝。他联想到李白身陷江南瘴疠之乡,犹如被困罗网,不禁疑惑对方如何能摆脱困境来到自己身边。结合外界关于李白下落的不祥传闻,诗人暗自揣测眼前之人究竟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这种从乍见之喜到转念生疑,再到忧虑恐惧的心理转变,“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两句,诗人在梦归魂去后仍思绪万千。“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此处描绘出李白魂魄往来路途的遥远、艰辛与孤寂,进一步加深了对李白命运的担忧之情。“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一句,再次以充满惊诧的语气,展现出诗人处于似梦似醒、恍惚状态下的心理。他难以相信身处困境的李白能来到自己梦中,这不仅是对梦境的疑惑,更是对李白现实处境的极度关切,体现出诗人内心深深的担忧与不安。“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两句,描绘在满屋明亮月光的映照下,诗人恍惚间觉得李白憔悴的容颜仿佛就在眼前,可凝神细看,才发现这只是错觉。这是“实感和梦幻交织在一起的错觉”,生动呈现出诗人梦醒后仍沉浸在对李白思念中的状态,深刻体现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已深入骨髓,难以释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两句,诗人想到故人魂魄归去,夜长路远,江湖上风涛险恶。“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诗人运用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仅突出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更表达出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将诗人对故人的牵挂与担忧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文描绘诗人首次梦李白的场景,后续多夜亦有相似梦境重现,深切展现出作者对挚友的关怀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西清诗话》云……(白)风神超迈,英爽可知。后世词人,状者多矣,亦间于丹青见之,俱不若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熟味之,百世之下,想见风采。此与李太白传神诗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李陵逸诗也。子建“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全用此句而不用其意,遂为建安绝唱。少陵“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正用其意而少变其句,亦为唐古峥嵘。

明胡应麟《诗薮》

# 钟云: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幻。又云:精感幽通,交情中说出鬼神,杜甫《梦李白》诗安得不如此!钟云:到说自己身上,妙,妙(“故人”二句下)。谭云,幽冥可怯(“魂返”句下)。钟云,暗用招魂语事,妙。谭云:只转二韵,极见相关之情。此皆外之音(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少陵此作,本摹“凛凛岁云暮”一篇……即《古诗》“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得凌风飞”之意,观此可以知作诗变化法。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刘辰翁曰,起意,使其死耶,当不复哭矣,乃使人不能忘者,生别故也。“落月”二语,偶然实境,不可更遇。杨慎曰,“落月”二语,言梦中见之,而觉其犹在,即所谓“梦中魂魄犹言是,觉后精神尚末回”也。诗本浅,宋人看得太深,反晦矣。传神之说,非是。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瘴地而无消息,所以忆之更深。不但言我之忆,而以故人入梦,为明我相忆……故下有“魂来”、“魂返”之语,而又云“恐非平生魂”、亦幻亦真,亦信亦疑,恍惚沉吟,此“长恻侧”实景。

明王嗣奭《杜臆》

# 本是幻境,却言之凿凿,奇绝(“魂来”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子美作是诗,肠回九曲,丝丝见血。朋友至情,千载而下,使人心动。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沉痛之音发于至情,情之至者文亦至,友谊如此,当与《出师》、《陈情》二表并读,非仅《招魂》、《大招》之遗韵也。“落月屋梁”,千秋绝调。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唐云:通篇俱从“凛凛岁云暮”翻出,二语更见其化(“君今”二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蒋云:起便明风忽来,惨淡难名‹“死别”三句下)。郝楚望云,读此段,千载之下,恍若梦中,真传神之笔(“故人”八句下)。(“魂来”)二句抵宋玉《招魂》一篇。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首章处处翻死。起四,反势也。说梦,先说离,此是定法。中八,正面也,却纯用疑阵。句句喜其见,句句疑其非。末四,觉后也。梦中人杳然矣、偏说其神犹在,偏与叮咛嘱咐,此皆景外出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魂来”四句,全用《招魂》意,点缀愈惝恍,愈沉挚。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魂来枫林青”八句,本之《离骚》,而仍有厚气;不似长吉鬼诗,幽奇中有惨淡色也。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曰,一字九转,沉郁顿挫(“死别”二句下)。“长相忆”下倒接“恐非平生魂”二句,疑真疑幻之情,千古如生,再以“魂来”、“魂返”写其迷离之状,然后入“君今”二句:缠绵切至,侧恻动人(“江南”六句下)。吴曰,此等奇变语,世所惊叹,然在杜公犹非其至者(“魂来”二句下)。悱恻沉至(“君今”二句下)。吴曰:撑起(“落月”句下)。吴曰,亲切悲痛(“犹疑”句下)。吴曰,再转(“水深”句下)。吴曰:剀切沉郁(末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王元美曰:余读刘越石“岂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二语,末尝不欷歔罢酒,至少陵此诗结语,辄黯然低徊久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蒋一梅曰:二诗情意亲切,千载而后,犹见李杜石交之谊。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宜田)又云:少陵《梦李白》诗,童而习之矣。及自作梦友诗,始益恍然于少陵语语是梦,非忆非怀。

清方世举《兰丛诗话》

# 《梦李白》,惜片魂之往来,更历艰险,交道文心。备极曲折,此之谓“沉着”。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始干梦前之凄恻,卒于梦后之感慨:此以两篇为起讫也。“入梦”,明我忆;“频梦”,见君意。前写梦境迷离,后写梦语亲切;此以两篇为层次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原毁》

下一篇:唐·韦庄《章台夜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