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云将野鹤":野鹤驾着孤云高飞天空,
# 孤云将野鹤:张祜在《寄灵澈诗》中有“独树月中鹤,孤舟云外人”句,与此用意正相同。孤云、野鹤:比喻闲逸逍遥之人。将:与共;携带,带领。《后汉书·蔡邕传》:“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
"岂向人间住":岂肯在人间居住?
"莫买沃洲山":你不必到著名的沃洲山福地,
# 沃洲山:在浙江省新昌县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
"时人已知处":那里早已被世人熟知,失了清静。
# 时人:指时俗之人。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方外上人》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的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孤云”、“野鹤”赞扬上人的高洁品行,末两句通过直接规劝,体现出两人情谊深厚,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情谊,也赞扬了友人品性高洁,并非俗物;也借此暗讽以假隐之名,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时人”。
2. 写作手法
象征:“孤云”、“野鹤”象征僧人超然物外的品性,贴切且富诗意。“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诗人借“孤云”、“野鹤”喻友人的高洁品格,物我合一。反问:“岂向人间住”以反问强调上人如“孤云”、“野鹤”般超尘脱俗之物,并否定世俗,突出友人身份的高洁。化用:后两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化用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之意,诗人与上人关系亲密,直接对上人讽喻规劝,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以“孤云野鹤”开篇,勾勒出僧人飘然世外的形象,反问句式强化其超脱性,奠定全诗高逸基调。首句以凌云的野鹤形容僧人,贴切有味。“云”与“鹤”本来已不是俗世凡物,何况还是“孤云”与“野鹤”,这样超尘脱俗之物在人世是留不住的,侧面赞扬了上人不失孤云野鹤般脱俗的品性;“岂向人间住”采用反问强调尘世难留方外高人,再次强调上人并非尘世俗人。后两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是对上人的讽喻规劝,“莫买沃洲山”劝上人隐居冷寂的深山,而不要到热闹的名胜去沽名钓誉。并暗讽不少僧人为了扬名,然后接近权贵,爱住名山宝刹,以假隐之名,达到加官进爵的目的。“莫买沃洲山”与裴迪《送崔九》的后两句:“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异曲同工,但诗人与上人友谊深厚,诗人说得更直率。“时人已知处”中“时人”寓指时俗之人。表明当下人心浮躁,连修行之地亦被世俗化。以冷静笔触揭示现实矛盾,深化主题哲理性。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冷峭笔触勾勒出世外隐者的精神图景,诗人以灵澈上人“孤云野鹤”之姿为镜,既折射出对超然物外境界的倾慕,又暗藏对世俗禅林的清醒认知。诗中“莫买沃洲山”的劝诫,实乃以反语叩击禅门伪饰,当沃洲山沦为时人标榜清修的符号,真正的修行已不在深山而在心渊。诗人看似矛盾地表露“向往隐居”与“劝离名山”的双重态度,恰揭示真隐与伪隐的本质差异:前者如孤云野鹤般天然去雕饰,后者却沦为趋附风雅的表演。这种充满张力的哲思,彰显了诗人对精神本真的执着追寻。
# 貌古而唐,以有做作在。
明陆时雍《唐诗镜》
# 有三宿桑下,已嫌其迟意,盖讽之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 峭刻浑成。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卷十七
上一篇:唐·卢纶《长安春望》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