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雨过青山":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
# 东风吹雨过青山: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却望千门草色闲":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 草色:一作“柳色”。,千门:泛指京城。,却望:回头望。
"家在梦中何日到":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
"春生江上几人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 春生:一作“春归”,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
#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宫阙参差落照间":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谁念为儒逢世难":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
# 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
"独将衰鬓客秦关":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 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时伤怀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春日长安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身世漂泊的感慨,以及生逢乱世、孤独无依的哀愁,情真意切,感染力强。
2. 写作手法
对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运用对比手法。“东风吹雨”带着动态与清冷,暗含诗人漂泊的愁绪;“草色闲”以草木的闲适静谧,反衬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一“动”一“静”,一“忧”一“闲”,将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交织,在对比中凸显出望春时的复杂心绪,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首联从视觉切入,描绘春风携雨掠过青山的景象。诗人站在长安远眺,东风仿佛来自故乡山西永济的方向,丝丝细雨中暗含着故土的气息,自然勾起思乡之情。“却望”二字转向回望长安城,万千宫门在雨后显得寂静,春草肆意生长,一个“闲”字以草色的悠然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宁——草越闲适,人越愁闷,景与情的强烈反差,为全诗奠定了复杂的情感基调。“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颔联直抒胸臆,成为全诗情感的爆发点。家乡远在千里之外,只能在梦中相见,“何日到”的疑问饱含无奈与痛楚;春日来临,江上或许有游子返乡,诗人却只能望而兴叹,“几人还”的叩问里藏着对他人归乡的羡慕与自身漂泊的苦涩。大历诗人常以“梦”寄情,因现实中战乱阻隔、仕途失意,唯有在梦中才能暂返家园,这种对梦境的依赖,恰恰折射出乱世中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凉。“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颈联由近及远,再转至眼前,构建出空间的层次感。极目望去,家乡的川原被浮云遮蔽,缥缈难寻,如同诗人遥不可及的归乡之愿;近处的长安宫阙在夕阳余晖中参差而立,虽壮丽却透着暮色的苍凉。“浮云外”的虚幻与“落照间”的现实相互映衬,既写出地理距离的遥远,也暗喻盛唐气象的衰落,景中藏着对时代变迁的慨叹。“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尾联收束全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直接勾连。诗人以儒生自居,却生逢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世道,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满头白发独自客居长安,“谁念”的反问如一声长叹,道尽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孤独与辛酸。“衰鬓”不仅是外貌的刻画,更是精神的写照——历经沧桑后,理想消磨,只剩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凉。沈德潜所言“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精准指出前句写景的铺垫在此句喷薄而出,个人的漂泊与时代的苦难交织,让诗歌的情感厚度陡然增加。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日景象,抒发了诗人在动荡离乱中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情感。诗中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情景相互交融,笔触老练沉稳,展现出“大历十才子”诗作中特有的“阴柔之美”。
# 能言久客都城之意。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三、四自在。
明高棅《唐诗品汇》
# 中唐中宽徐者(首二句下)。
明顾麟《批点唐音》
# 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伤乱之意,溢于言外。
不详不详《唐诗训解》
# 三、四语,初盛人不出。此岑参“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故蹊”,隐隐已开大历之渐。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以淡致胜。
明李攀龙、吴逸注《唐诗选》
# 何新之列此诗为“奇隽体”。周敬曰:起得自在,颔联情妙。王子安诗“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何如此二句有言不尽意之巧!唐汝询曰:首联与右丞“秋槐”之句一般凄楚。“浮云”、“落照”,意甚不浅。周珽曰:无意求工,自能追雅,盛唐人不过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好!七言须有此,方不昧所自来(“家在梦中”联下)。不纤(“川原缭绕”联下)。一结本色尽露。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东风”七字,人谓只是写春,不知便是写望,如云此雨自我家中来也。“闲”字骂草,妙!如云无谓也,扯淡也。三恨自不得归,四又妒他人得归,活写尽不归人心口咄咄也。“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字便是无数亲故也,“独”字便是夕阳一人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不愧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起调和缓,接联警亮,五、六悲壮,结处点明情事,终含凄怨之声。布格调律,盛唐不过也。五、六写景,初嫌其宽泛,不知此二句深寓乱后之感;调愈壮,气愈悲。且隐隐接出“世难”,局不伤促,词不伤露耳。起联即老杜“城春草木深”意,五、六即老杜“国破山河在”意。诗尾见地点,醒一篇之意。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大历中诗家只是平稳。
清查慎行《初白庵唐诗评》
# 三、四得自然之趣。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飘然而起,一一四神情俊逸。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句虽熟滑,情真挚可耐。
清屈复《唐诗成法》
# 结句怨悱不怨,其味深长,或谓能言久客之意,犹属皮相。
清屈复《唐诗笺要》
# 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夷犹绰约,风致天成(末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山外雨痕,门前草色,总是望中所见,却分上下两截,句法使然也。一“闲”字,写雨中草色,妙得其神,不必强疏作“世难后千门皆空”也。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不以纤巧取胜,伤乱之意溢于言外。
清叶矫然《历代诗法》
# 绰约多姿(“家在梦中”联下)。首联点题,三、四言情,五、六正写“望”字,末二句总收。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诗至大历十子,浑厚之气渐尽,惟风调胜后人耳。此诗格虽不高,而情韵特佳。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末句正见春望感怀之意。为儒而逢世难,已足悲矣,衰白客途,可胜悼哉!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盛唐七律)门径始开,尚未极其变也。至大历十数子,对偶始参以活句,尽变化错综之妙。如卢纶“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开后人多少法门。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 此诗用意,全在三、四,梦家未还,为一诗关键主意。起与五、六,平平常语。收句承明三、四,尚沉足。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韦庄《章台夜思》
下一篇:唐·刘长卿《送方外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