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楚水凄凉地":巴山楚水(本是一片)凄凉的荒地,
# 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kuí)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弃置身":遭受贬谪(在这里)安身二十三年。
#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想到旧时长怀念亡友,
#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吟:吟唱。,怀旧:怀念故友。
"到乡翻似烂柯人":重返京城好似隔世之人。
#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fǎng)《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到:到达。
"沉舟侧畔千帆过":沉船旁边千船万帆竞发,
# 侧畔:旁边。,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前头种种树木争春。
# 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今日听君歌一曲":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暂凭杯酒长精神":暂且凭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 长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暂凭:暂且凭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七言律诗写出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诗人借此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仙人下棋,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已烂,回到家乡,已过百年,同辈人都已去世。作者以王质自比,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回到家乡后感到物是人非。对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与“千帆过”“万木春“形成鲜明对比。“沉舟”“病树”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坎坷遭遇和落寞处境,而“千帆过”“万木春”则代表着生机勃勃的新事物和新景象,表现出新旧事物的交替,也体现出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能看到希望和未来。借景抒情: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更是借自然之景来抒发情感。诗人借“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暗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总是在向前发展,自己也不应因暂时的困境而消沉。象征:同样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沉舟”“病树”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人生的挫折,而“千帆”“万木”则象征着新的希望、新的力量和新的生机。通过这种象征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使诗句具有了更深刻的内涵。直抒胸臆: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人直接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感激之情,以及要振作精神、重新面对生活的决心。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体现了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后,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沉舟”对“病树”,“侧畔”对“前头”,“千帆过”对“万木春”,对仗工整,通过“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的鲜明对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豁达襟怀。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刘禹锡便尽显非凡的抒情功力。想当年,他因满腔热忱地投身于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却惨遭宦官与藩镇的联合打压迫害。顺宗被迫让位给宪宗后,王叔文含冤被杀,刘禹锡也随之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贬谪之路,先后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始终未能摆脱谪籍的阴影。朗州在战国时属楚地,多水泽;夔州于秦汉时隶属巴郡,多山峦,诗中“巴山楚水”四字,精准地概括了这些贬谪之地的地域风貌,也象征着他那段坎坷崎岖的人生旅程。刘禹锡并未直白地宣泄自己无罪却长期遭受贬谪的怨愤,而是巧妙地借助“凄凉地”“弃置身”这些饱含深情、极具感染力的词句,层层渲染。如此一来,读者仿若能切身感受到他多年谪居的苦涩与艰辛,进而深切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愤懑,极具艺术冲击力,为全诗定下了深沉的情感基调。进入颔联,刘禹锡笔锋一转,巧妙引用两个典故,进一步深化情感。其一为“闻笛赋”,源自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情谊深厚,后嵇康、吕安不幸被司马氏杀害,向秀途经二人旧居时,听闻邻人吹奏的笛声激昂慷慨,顿时悲从中来,遂作此赋以缅怀挚友。刘禹锡借此典故,抒发了对革新运动中受害战友王叔文等人的沉痛悼念。其二是“烂柯人”,据《述异记》记载,晋人王质上山砍柴,偶遇二童子对弈,他看得入神,直至棋局终了,才惊觉手中斧头的木柄“柯”已然腐朽。待王质下山回村,竟发现时光已悄然流逝百年,同辈之人皆已离世。刘禹锡以王质自比,喟叹岁月无情、人事沧桑巨变,此时的他回到故乡,往昔熟悉的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恍若隔世。这两个典故用得恰到好处,将诗人内心深沉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愤激之情愈发浓烈。这里的“乡”,一说指洛阳,另有版本记作“郡”,郡指代扬州,而当时和州隶属于淮南道,扬州为淮南节度使治所。再看颈联,这部分内容与白居易的赠诗紧密关联。白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之句,字里行间满是对刘禹锡长期被贬、虚度年华的惋惜与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答诗中写下了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难免流露出些许惆怅之感,但豁达超脱之意更为显著。你看,沉舟之畔,千帆竞发,奋勇向前;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生机勃勃。他借此劝慰白居易,莫要为自己的孤寂落寞、岁月蹉跎而过度忧伤,展现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坦然与旷达。这两句诗与白诗中“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互呼应,却又在思想境界上远超白诗,蕴含的意义更加深邃。回首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刘禹锡并未被苦难击倒,一蹶不振,恰似他在其他诗作中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般,即便身处困境,他这棵“病树”依然要抖擞精神,再度拥抱春光。正因其意境深远、形象生动,这两句诗直至今日仍广为流传,常被人引用,且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持续印证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真理。得益于颈联的振起,全诗的情感基调陡然一变,尾联顺势而下,水到渠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主旨,诗人的情绪也在此处迎来转折。他并未沉浸于消极情绪无法自拔,而是与友人相互慰藉、彼此鼓励,展现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心。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虽感慨万千,却毫无消沉之感,反而令人心生振奋,备受鼓舞。
4. 作品点评
纵观全诗,刘禹锡巧妙运用层层递进的创作手法,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首联作为开篇,率先袒露自己无罪被贬的遭遇,愤激之情喷薄欲出,为全诗奠定情感根基;颔联引入典故,借对战友的追思与回乡后的物是人非之感,使愤激之情层层加码;颈联在前述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对比自身沉沦与新贵得势,实现自我激励,将情绪推至顶点;尾联峰回路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收尾,宣告绝不气馁,要抖擞精神,重新投入生活。全诗层次分明,步步深入,情感表达愤激却不浅薄直白,感慨而不低沉消极,惆怅却不萎靡颓废,不愧是刘禹锡的经典之作。它所承载的诗人身经危难却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跨越时空,给后人带来无尽的启迪与鼓舞,因而得以千古传诵,备受赞誉。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皆常语也。禹锡自有可称之句甚多,顾不能知之耳。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为有神助,此不过学究之小有致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不胜官途迟速荣悴之感。
明胡震亨《唐诗谈丛》
# 此是从蜀赴扬州之作。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沉舟”二句,用对托之笔,倍难为情。“今日”二字,方转到“初逢”正位,结出“酬”字意。
清杨逢春《唐诗绎》
# 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刘宾客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道之言也。
清赵执信《谈龙录》
# “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乐天论诗多不可解,如梦得“霄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句,最为下劣,而乐天乃极赏叹,以为此等语“在处处当有神物护持”,谬矣。
清宋顾乐《梦晓楼随笔》
# 刘禹锡“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白居易“曾犯龙鳞容不死,欲骑鹤背觅长生”,开后人多少法门。即以七律论,究当以此种为法。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
# 梦得此诗,虽秋士多悲,而悟彻菀枯。能知此旨,终身无不平之鸣矣。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骆宾王《咏鹅》
下一篇: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