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jiǔ
shǒu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3
bái
chéng
tóu
chūn
cǎo
shēng
bái
yán
shān
xià
shǔ
jiāng
qīng
nán
rén
shàng
lái
běi
rén
shàng
dòng
xiāng
qíng
shān
táo
hóng
huā
mǎn
shàng
tóu
shǔ
jiāng
chūn
shuǐ
pāi
shān
liú
huā
hóng
shuāi
láng
shuǐ
liú
xiàn
nóng
chóu
jiāng
shàng
zhū
lóu
xīn
qíng
ráng
西
chūn
shuǐ
wén
shēng
qiáo
dōng
qiáo
西
hǎo
yáng
liǔ
rén
lái
rén
chàng
xíng
chū
sān
gān
竿
chūn
xiāo
jiāng
tóu
shǔ
zhù
lán
ráo
píng
kuáng
shū
zhǐ
xìn
zài
chéng
wàn
qiáo
liǎng
àn
shān
huā
xuě
kāi
jiā
jiā
chūn
jiǔ
mǎn
yín
bēi
zhāo
jūn
fāng
zhōng
duō
bàn
yǒng
ān
gōng
wài
qīng
lái
chéng
西
mén
qián
yàn
duī
nián
nián
làng
néng
cuī
ào
nǎo
rén
xīn
shí
shǎo
shí
dōng
西
lái
táng
cáo
cáo
shí
èr
tān
zhōng
dào
lái
nán
zhǎng
hèn
rén
xīn
shuǐ
děng
xián
píng
lán
xiá
cāng
cāng
yān
shí
qīng
yuán
zài
zuì
gāo
zhī
chóu
rén
cháng
duàn
yóu
lái
shì
shēng
bēi
shān
shàng
céng
céng
táo
huā
yún
jiān
yān
huǒ
shì
rén
jiā
yín
chuàn
jīn
chāi
lái
shuǐ
zhǎng
dāo
duǎn
shāo
shē
fāng
zhī
yīn
ér
tóng
suì
zhēng
yuè
lái
jiàn
píng
zhōng
ér
lián
zhú
zhī
chuī
duǎn
jié
zhě
yáng
mèi
suī
duō
wéi
xián
líng
yīn
zhòng
huáng
zhōng
zhī
zhāng
jié
shēng
suī
cāng
níng
fēn
ér
hán
wǎn
zhuǎn
yǒu
zhī
yàn
yuán
yuán
xiāng
jiān
mín
yíng
shén
duō
lòu
nǎi
wéi
zuò
jiǔ
dào
jīn
jīng
chǔ
zhī
zuò
zhú
zhī
jiǔ
piān
shàn
zhě
yáng
zhī
hòu
zhī
líng
zhī
biàn
fēng
zhī
yān

译文

白帝城头春天的草生长起来,白盐山下蜀江的水清澈。南方人上来唱一首歌,北方人不要上来触动思乡之情。山上的桃花红花开满枝头蜀江春天的水拍打着山流淌。花红容易衰败就像情郎的心意,水流无穷无尽就像我的忧愁。江上红色的楼阁刚雨过天晴,瀼西春天的水泛起皱纹般的波纹。桥东桥西有美好的杨柳,人们来来往往唱着歌行走。太阳升起三竿高春天的雾消散,江头的蜀地客人停下木兰舟。拜托捎给丈夫一封信,家住在成都的万里桥边。两岸的山花像雪一样开放,家家户户春天的酒装满银杯。昭君坊中有很多女伴,在永安宫外踏青而来。城西门前的滟滪堆,年年的波浪都不能摧毁它。烦恼人心不像石头一样坚定,一会儿向东去一会儿又向西来。瞿塘峡水流声嘈杂有十二滩,这里面的道路自古以来就艰难。常常遗憾人心不如水,无缘无故在平地上掀起波澜。巫峡一片苍茫在烟雨之时,清啼的猿猴在最高的枝头鸣叫。在这里面忧愁的人肝肠寸断,从来不是因为这猿啼声悲伤。山上一层一层的桃李花,云雾间的烟火处是人家。戴着银钏金钗的女子来担水,拿着长刀戴着短笠去烧荒垦田。天下各地的歌谣,虽然音调不同但都能带来欢乐。在正月的时候,我来到建平,乡里的年轻人一起唱《竹枝》歌,吹着短笛,敲着鼓来配合节奏。唱歌的人扬起衣袖随意起舞,认为唱的曲子多的人有本事。聆听那音调,符合黄钟羽调,歌曲结尾激昂急切如同吴地的歌谣,虽然粗率模糊难以分辨,但情思婉转,有着《淇奥》那样的美妙。从前屈原居住在沅水、湘水一带,当地百姓迎神,歌词大多粗俗浅陋,于是他就创作了《九歌》,到如今荆楚之地的人们还打着鼓跳着舞演唱。所以我也创作了九篇《竹枝词》,让擅长唱歌的人演唱,把它们附在后面,后世的人聆听巴地的歌谣,就知道这种变化的缘由了。

逐句剖析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帝城头春天的草生长起来,

#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东汉初公孙述筑城。述自号白帝,因名。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白盐山下蜀江清":白盐山下蜀江的水清澈。

# 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南人上来歌一曲":南方人上来唱一首歌,

"北人莫上动乡情":北方人不要上来触动思乡之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山上的桃花红花开满枝头

# 上头:山头,山顶上。,山桃:野桃。

"蜀江春水拍山流":蜀江春天的水拍打着山流淌。

# 蜀江:泛指四川境内的河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花红容易衰败就像情郎的心意,

# 衰:凋谢。

"水流无限似侬愁":水流无穷无尽就像我的忧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江上红色的楼阁刚雨过天晴,

"瀼西春水縠文生":瀼西春天的水泛起皱纹般的波纹。

# 縠文: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瀼西: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陆游《入蜀记》:“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

"桥东桥西好杨柳":桥东桥西有美好的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人们来来往往唱着歌行走。

"日出三竿春雾消":太阳升起三竿高春天的雾消散,

"江头蜀客驻兰桡":江头的蜀地客人停下木兰舟。

# 兰桡:船桨的美称。语从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yì),斫冰兮积雪”中的“兰枻”化出,南朝宫廷诗中多有使用。

"凭寄狂夫书一纸":拜托捎给丈夫一封信,

# 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信在成都万里桥":家住在成都的万里桥边。

# 万里桥:故址在今成都南门锦江上。

"两岸山花似雪开":两岸的山花像雪一样开放,

"家家春酒满银杯":家家户户春天的酒装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昭君坊中有很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在永安宫外踏青而来。

# 永安宫: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蜀汉章武二年(222),蜀先主刘备自猇(xiāo)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

"城西门前滟滪堆":城西门前的滟滪堆,

# 滟滪堆:瞿塘峡口江中的巨石,亦作“犹豫堆”“英武石”,今已炸毁。,城西门:此当指奉节城西门。

"年年波浪不能摧":年年的波浪都不能摧毁它。

"懊恼人心不如石":烦恼人心不像石头一样坚定,

"少时东去复西来":一会儿向东去一会儿又向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瞿塘峡水流声嘈杂有十二滩,

# 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嘈嘈:水的急流声。,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此中道路古来难":这里面的道路自古以来就艰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常常遗憾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无缘无故在平地上掀起波澜。

# 等闲:无端。

"巫峡苍苍烟雨时":巫峡一片苍茫在烟雨之时,

# 巫峡: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湖北省巴东县西。

"清猿啼在最高枝":清啼的猿猴在最高的枝头鸣叫。

"个里愁人肠自断":在这里面忧愁的人肝肠寸断,

# 个里:这里,其中。

"由来不是此声悲":从来不是因为这猿啼声悲伤。

"山上层层桃李花":山上一层一层的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云雾间的烟火处是人家。

# 云间:指云雾缭绕的高山。

"银钏金钗来负水":戴着银钏金钗的女子来担水,

# 银钏金钗:妇女佩戴的手镯和首饰,这里借指盛装妇女。

"长刀短笠去烧畲":拿着长刀戴着短笠去烧荒垦田。

# 烧畲:烧荒种地。,长刀短笠:男子的劳动工具,这里借指男子。

"四方之歌":天下各地的歌谣,

"异音而同乐":虽然音调不同但都能带来欢乐。

"岁正月":在正月的时候,

"余来建平":我来到建平,

# 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此当指夔(kuí)州。

"里中儿联歌《竹枝》":乡里的年轻人一起唱《竹枝》歌,

"吹短笛":吹着短笛,

"击鼓以赴节":敲着鼓来配合节奏。

# 赴节:符合节拍。

"歌者扬袂睢舞":唱歌的人扬起衣袖随意起舞,

# 扬袂睢舞:挥袖尽情起舞。睢:无拘束。

"以曲多为贤":认为唱的曲子多的人有本事。

"聆其音":聆听那音调,

"中黄钟之羽":符合黄钟羽调,

# 中黄钟之羽:符合黄钟宫的羽调。

"其卒章激讦如吴声":歌曲结尾激昂急切如同吴地的歌谣,

# 吴声:吴地的乐歌。,激讦:激越清脆。

"虽伧儜不可分":虽然粗率模糊难以分辨,

# 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而含思宛转":但情思婉转,

"有《淇奥》之艳":有着《淇奥》那样的美妙。

# 淇奥:即《诗经·卫风·淇奥》,借指卫国的民歌。

"昔屈原居沅湘间":从前屈原居住在沅水、湘水一带,

# 沅湘:沅水和湘水,指屈原流放地。,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其民迎神":当地百姓迎神,

"词多鄙陋":歌词大多粗俗浅陋,

"乃为作《九歌》":于是他就创作了《九歌》,

# 九歌:屈原所作楚辞作品。

"到于今荆楚鼓舞之":到如今荆楚之地的人们还打着鼓跳着舞演唱。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所以我也创作了九篇《竹枝词》,

"俾善歌者飏之":让擅长唱歌的人演唱,

# 飏:即“扬”,传播。,俾:使。

"附于末":把它们附在后面,

"后之聆巴歈":后世的人聆听巴地的歌谣,

# 巴歈:巴地的民歌。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歈即民歌。

"知变风之自焉":就知道这种变化的缘由了。

#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的乐府诗,属于风土人情题材。围绕巴渝地区的生活风貌展开,作者刘禹锡在夔州任职时,汲取当地民歌养分创作而成。诗中既有对蜀地山水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百姓生活、男女爱情的展现,风格质朴自然,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职夔州刺史,期间创作了这组《竹枝词》。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上游,乃咽喉要地,地理位置极为关键。彼时,当地盛行一种名为“竹枝词”的民歌体裁。刘禹锡对这种民歌青睐有加,效仿屈原创作《九歌》的做法,他沿用当地民歌的曲调,精心创作了全新的《竹枝词九首》,用以展现当地独特的山水风貌、风土人情以及男女间的爱情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描绘风土人情的诗。介绍了巴渝地区的自然风光,如白帝城头的春草、白盐山下清澈的蜀江;描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场景,像人们在江边唱歌、踏青、劳作等;体现了男女之间复杂的爱情,如“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营造出或欢快或忧愁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蜀地风土人情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一些感慨。

2. 写作手法

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先描绘山桃盛开、江水奔流的景象,为下文引出少女对爱情的忧愁做铺垫,以景起兴,自然地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比喻:“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把男子感情的易变比作山桃花红易衰,将女子的忧愁比作江水无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女爱情中的复杂情感。对比:“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将人心的多变与石头的坚定进行对比,突出人心的不可捉摸,蕴含哲理。

3. 分段赏析

在“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中,开篇便尽显夔门山水的雄阔与隽秀。白帝城屹立于白帝山上,临长江之畔,春天一到,城头百草繁茂,“生”字妙笔,既呈现出草木依视线依次生长的动态,又彰显出百草生长的繁茂之广,城与草相互映衬,城因草而添生机,草因城而别具韵致。白盐山下,蜀江澄澈,江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白盐山高耸入云,山水相依,各显美妙。当地百姓在如此壮美山水间放声高歌,尽管未直接描述歌声,但借眼前雄阔灵秀的山水烘托,歌声之优美自然流淌而出。而异乡人听到这歌声,不禁触景生情,勾起思乡之情,此句也成为全诗主旨所在。这首诗妙处颇多,动词运用极为传神,以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寻味的人物形象;山水之景既展现地域特色,又烘托人物情感,可谓一景两用;整首诗意味悠长婉转,境界高远开阔。“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则描绘了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挫时的愁怨。女主人公所处环境春意盎然,山上桃花灼灼盛开,江中春水涣涣流淌,如此美好的春光,却触动了她的情思,引发了内心的忧愁。同时,盛开的桃花即将凋零,而江中的碧水悠悠无尽,这般景象恰好成为她愁情的绝佳表达。景与情完美融合,浑然天成,旖旎风光与内心情愫契合得不着痕迹。“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声”着重展现当地民俗风情。杨柳本就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反复提及,让人们的视线聚焦于此,杨柳仿佛愈发繁茂,春的气息也愈发浓郁。“人来人去”生动表现出桥上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动感画面,紧接着“唱歌声”三字,使歌声与往来行人相互交融,一幅充满活力与热闹氛围的市井图跃然纸上。通过这些词语的重复运用,当地独特的土俗民风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展现。“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描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诗中的“兰桡”和“狂夫”属于文人用典,虽与竹枝词通俗质朴的风格略有不符,稍显卖弄典故之嫌,但“狂夫”一词源自《诗经》,在唐代被诗人大量用于妇女对自己丈夫的谦称,既用典又合时俗。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万里桥——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的丈夫捎信,其口吻中思念与嗔怒交织,将女主人公对丈夫那种怨爱交加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描绘了春日踏青时蜀地的民俗与风光。两岸山花竞相绽放,如雪般洁白且连绵成片,极为繁茂,诗人不写稻麦茁壮,单写山花之盛,以此烘托大自然的蓬勃生机,营造出丰年的氛围。粮食富足便用来酿酒,家家银杯斟满春酒,尽显生活的富足。这里饮食不写大鱼大肉的丰盛筵席,仅写用银杯饮春酒,更凸显出农家生活如桃花源般的恬淡,同时让人感受到家家举杯欢庆的喜庆氛围,这两句诗给人留下吉祥安宁、年景丰饶的深刻印象。“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以波浪无法摧毁滟滪堆起兴,进而比喻“人心不如石”。诗人巧妙地将“人心”与“石”这原本毫无关联的物象置于特殊语境中,于寻常处挖掘出新意,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形象化。这种比喻与“国风”中本体和喻体简单对应、直观表述的方式不同,而是借比喻抒发心中的幽怨愁情,常应用于人生感慨与恋情抒发。例如“人心不如石”这句,人心与石本无可比性,却在特定语境下因比喻建立起意象联想,诗人将人生感悟融入其中,生动而深刻地传达出内心的隐痛与感伤。“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抒发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生动描绘出瞿塘峡的险峻形势,“十二滩”足以让人想象其险象环生。面对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世间人情:“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险源于水中险滩,而人间世道在“等闲平地”也会无端掀起波澜,防不胜防,可见“人心”比江峡更为凶险。这是诗人历经坎坷后的肺腑之言。刘禹锡参与永贞改革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贬。痛苦的经历让他深感世路艰难、凶险异常,故而发出这愤世嫉俗之语。说瞿塘之险以“人言”引出,表明众人皆知;叹人心之险用“长恨”领起,明确主语为诗人自己,体现出诗人在现实经历与体察中领悟到的人情世态,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两句之间既有转折,又有深入,以瞿塘峡喻人心之险,在人言与我恨之间巧妙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描绘三峡景色,重点刻画猿啼情景,抒发诗人的断肠之情。诗意源自郦道元《水经注》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说法,并增添“烟雨”之境,更显迷茫凄清。诗的最后两句别出心裁,与《水经注》中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此诗说即使不听猿声也已肝肠寸断,若再听闻猿声,“愁人”的愁苦更是难以承受,进一步深化了愁苦之情,堪称新奇之笔。“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展现了巴东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宛如一幅鲜活的风俗画。诗人以漫山遍野盛开的桃花李花和飘荡在蓝天白云间的袅袅炊烟作为春耕时节的自然背景,在此背景下,点缀着在江边汲水的妇女和以刀耕火种方式劳作的男子。诗人借鉴民歌的借代手法,结合夔州山区的劳动生活场景,通过这两个特写镜头,生动描绘出巴蜀山民的劳动画面。从人物的穿着装束到劳动内容,都凸显了山村农民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时在男耕女炊的画面中展现出劳动人民质朴勤劳的本色。诗中虽未直接赞美,但赞美之情却洋溢在这优美的意境之中。诗人能在这样的山村中捕捉并展现出自然之美,尤其是劳动创造之美,体现出其新颖独特的审美趣味。

4.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竹枝词九首》是“泛咏风土”的佳作。诗中既有对白帝城头新生青草、瀼西新晴春水、白盐山下清澈蜀江、滟滪堆上起伏波浪、瞿塘峡中艰难古道、巫峡烟雨猿啼等风土习俗的生动吟咏,又运用托物起兴的手法描绘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组诗中,春草的翠绿、春水的清澈、山桃与朱楼的明艳,以及江水中船家姑娘对唱歌男子的爱慕、期盼与疑虑,无论是色彩明丽的景物描绘,还是民间男女纯洁健康的情感与性格之美,都契合诗人清丽的审美追求,营造出“清丽”的意境。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描写,将一幅幅人民劳动的画面呈现出来,赋予诗歌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异乡情调。在语言方面,诗人充分吸收民歌养分,对竹枝词进行多方面再创作,既保留了民歌的活泼明快,又融入了文人诗的精当优美,两种韵味相互交融,使诗歌既清新明朗又含蓄华美,既有鲜明的地方情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其一)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其二)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其六)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雨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其七)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下一篇:唐·王之涣《宴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