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zhōng
jiāng
shān
jìng
wēi
lóu
wàng
běi
chén
cháng
wéi
wàn
yǒu
kuì
bǎi
nián
shēn
guó
fēng
yún
gāo
táng
zhàn
chén
chú
ēn
jiē
ěr
tài
píng
rén

译文

半夜里江山一片寂静,在高楼之上仰望北极星。长久地成为漂泊万里的游子,对这一辈子感到有愧。故乡有着动荡不安的气象,高堂之处弥漫着战争的烟尘。胡人的后代辜负了朝廷的恩泽,叹息你们这些渴望太平的人。

逐句剖析

"中夜江山静":半夜里江山一片寂静,

# 中夜:夜半。

"危楼望北辰":在高楼之上仰望北极星。

# 望北辰:北辰指长安。长安为帝京,亦子美家园之所在。,危楼:高楼。

"长为万里客":长久地成为漂泊万里的游子,

"有愧百年身":对这一辈子感到有愧。

"故国风云气":故乡有着动荡不安的气象,

# 风云气:谓时局变易无常。,故国:指长安。

"高堂战伐尘":高堂之处弥漫着战争的烟尘。

# 战伐尘:谓战乱。旧居因屡经战乱而残破。,高堂:指杜陵旧庐。敌国、高堂,皆北望之意。

"胡雏负恩泽":胡人的后代辜负了朝廷的恩泽,

# 胡雏:指安禄山。

"嗟尔太平人":叹息你们这些渴望太平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诗人在中夜登楼远望为切入点,通过描绘江山的静谧与诗人对北辰的眺望,展现出诗人身处乱世的孤独与忧思。诗中既有对自身万里漂泊的愧疚与感慨,又有对故国风云、高堂战伐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悲愤。全诗沉郁顿挫,体现了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一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夜》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一直过着漂泊流离的生活,从北方辗转到西南。在夔州时,他虽然暂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国家仍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杜甫心系国家和百姓,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在中夜时分,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和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首联“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通过描写中夜寂静的江山和诗人望北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思。直抒胸臆:“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长期漂泊的愧疚与无奈之情。

2. 分段赏析

“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开篇点明时间是中夜,描绘出江山在夜色中一片寂静的景象,诗人独自登上高楼,遥望着北辰星。“静”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望北辰”不仅写出了诗人的动作,更暗示了诗人对方向、对归宿的一种探寻,为下文抒情做铺垫。“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诗人感慨自己长期漂泊在外,成为万里之客,自觉有愧于这百年之身。“长”字强调了漂泊时间之久,“万里”突出了漂泊距离之远,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愧疚,蕴含着无尽的辛酸。“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诗人想到故国如今充满了战争的风云之气,高堂之上也布满了战伐的灰尘。“风云气”“战伐尘”形象地描绘了国家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恨。“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诗人谴责胡雏辜负了国家的恩泽,致使国家陷入战乱,同时又为那些渴望太平的百姓感到悲哀。“嗟尔”二字,饱含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极悲壮语,而以朴淡写之,则壮在神情,不在字面。

清李因笃《杜诗镜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银山碛西馆》

下一篇:唐·戴叔伦《小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