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纲浏览量:2
sàn
shān
é
qíng
léi
yīn
shāo
lǐng
diàn
yǐng
shàng
lián
chéng
yún
shāo
fēng
shōu
shēng

译文

如丝的细雨与山间雾气,忽然相融,转眼又因为天晴而分开。雷声渐渐传入山岭深处,闪电的光影仍映照着连绵的城郭。雨后云层渐渐变薄,风停了,热气又重新升腾起来。

逐句剖析

"散丝与山气":如丝的细雨与山间雾气,

"忽合复俄晴":忽然相融,转眼又因为天晴而分开。

"雷音稍入岭":雷声渐渐传入山岭深处,

"电影尚连城":闪电的光影仍映照着连绵的城郭。

"雨余云稍薄":雨后云层渐渐变薄,

"风收热复生":风停了,热气又重新升腾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后》是南朝梁文学家萧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骤雨初歇的景象,以“散丝”“山气”“雷音”“电影”等意象,生动描摹了风云雷电的动态变化:用“稍”“尚”等副词呈现雷声渐隐、电光犹存的过渡状态,又以“雨余云稍薄,风收热复生”的描写,展现暑天雨后云层渐薄、热气回升的转瞬之变。全诗语言简练,通过捕捉自然细节,体现出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第二位皇帝

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南朝梁皇帝。字世缵,小字六通,庙号太宗,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中大通三年因长兄萧统早死而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被侯景立为帝,形同傀儡。后被废杀。萧纲常与文士徐摛、庾肩吾等,以轻靡绮艳的文辞描写宫廷生活,时称“宫体诗”。其诗作篇章之富,居六朝诗人之首,辞藻鲜丽,抒情写景,俱甚精切,对新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文富丽精巧。所著《昭明太子传》《礼大义》《法宝连璧》等,大多佚失。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雨后天气的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骤雨初歇时的自然景象,展现了雨与山气交融又转瞬放晴、雷声渐隐、电光犹存以及雨后云薄、风停热生的动态变化。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此诗通过“散丝”“山气”“雷音”“电影”“云”等意象的组合,构建出骤雨初歇的完整画面。“散丝”与“山气”先融后分,呈现雨将停时的朦胧与晴色初现的瞬变;“雷音”渐入山岭、“电影”犹映城郭,以声与光的残留呼应,延续雨歇后的动态余韵;“云稍薄”接“热复生”,则以云的消散与暑气回升,收束天气变化,完成从雨景到晴景的意象流转,各意象衔接自然,共同勾勒出雨后天地的微妙变迁。

3. 分段赏析

“散丝与山气,忽合复俄晴”,聚焦雨将停未停时的景象。“散丝”以比喻写出雨势渐弱、如丝般飘洒的形态,“山气”则点出山间弥漫的雾气。细雨与山雾在瞬间交融,又在片刻间因天晴而分离,“忽”“俄”两个时间副词,精准勾勒出天气变化的急促,既体现了雨后初晴时景象的朦胧与明快交织,也暗含着诗人对自然节奏的敏锐感知。“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转向雨后余韵的描绘。雷声不再轰鸣于眼前,而是渐渐隐入山岭深处,“稍入”写出其由近及远、由强转弱的动态;闪电的光影却未完全消散,依然映照着连绵的城郭。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落笔,展现了雷雨退去时“雷声渐远、电光未歇”的过渡状态。“雨余云稍薄,风收热复生”,收束于雨后天晴的最终变化。雨后的云层逐渐变得稀薄,天空趋向清朗;而随着风力停歇,方才被雨水压制的热气重新升腾。这两句既呼应了前文“俄晴”的趋势,又以“热复生”点出时节特征(应是暑日),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暗含着自然现象循环往复的理趣,雨的清凉短暂易逝,热气的回归让景象更显真实可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王寂《哭二舍弟》

下一篇:南北朝·王寂《上南京留守完颜公二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