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dōng
wáng
héng
chuī
sān
shǒu
·
·
zhé
yáng
liǔ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纲浏览量:2
yáng
liǔ
luàn
chéng
pān
zhé
shàng
chūn
shí
niǎo
fēi
ài
fēng
qīng
huā
luò
chí
chéng
gāo
duǎn
xiāo
lín
kōng
huà
jiǎo
bēi
zhōng
bié
bìng
shì
wèi
xiāng

译文

杨柳柔枝婀娜飘动,正月送别攀折相赠。树叶茂密鸟儿已难穿越,微风吹拂花儿缓缓飘零。高高的城上箫声悠扬,空寂的林中画角悲鸣。乐曲中没有别的含意,都是为了表达相思的愁情。

逐句剖析

"杨柳乱成丝":杨柳柔枝婀娜飘动,

#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攀折上春时":正月送别攀折相赠。

# 上春:即早春。

"叶密鸟飞碍":树叶茂密鸟儿已难穿越,

"风轻花落迟":微风吹拂花儿缓缓飘零。

"城高短箫发":高高的城上箫声悠扬,

"林空画角悲":空寂的林中画角悲鸣。

# 画角:军中吹器。

"曲中无别意":乐曲中没有别的含意,

"并是为相思":都是为了表达相思的愁情。

# 并:犹,总是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湘东王横吹曲三首(其一·折杨柳)》为南北朝萧纲所作的一首曲,主题围绕相思之情展开。诗的前两句回溯过往,描绘早春杨柳拂岸、折柳送别的场景;后两句则聚焦当下,此时杨柳叶密花残,行人却仍未归返。因长久思念,主人公登上城头吹奏短箫,直至画角呜咽。第六句既交代地点为树林,又暗示时令已至秋冬,树叶凋零,只剩空枝。正是离别日久,相思难耐,主人公才借乐声寄托思念。全诗短短八句,却借景抒情,层层推进,将相思之情展现得细腻动人、真切可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第二位皇帝

萧纲(503~551),即梁简文帝,南朝梁皇帝。字世缵,小字六通,庙号太宗,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三子,中大通三年因长兄萧统早死而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被侯景立为帝,形同傀儡。后被废杀。萧纲常与文士徐摛、庾肩吾等,以轻靡绮艳的文辞描写宫廷生活,时称“宫体诗”。其诗作篇章之富,居六朝诗人之首,辞藻鲜丽,抒情写景,俱甚精切,对新体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其文富丽精巧。所著《昭明太子传》《礼大义》《法宝连璧》等,大多佚失。后人辑有《梁简文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相思曲。这首曲通过描绘早春折柳送别与当下叶密花落行人未归的景象,刻画主人公登城吹箫的举动,细腻地表达出深沉绵长的相思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四句“杨柳乱成丝”等实写眼前春日折柳之景,后四句“城高短箫发”等虚写曲中的“折杨柳”。实写为虚写铺垫,虚写深化主题,虚实相生,使相思之情表达得更为丰富、深刻。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以春日杨柳的明媚繁茂之景,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中乐声的清厉悲凄,反衬出主人公内心相思的愁苦,以乐景衬哀情,增强情感表达效果。借景抒情:“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通过描写春日杨柳繁茂、鸟儿穿行、柳花轻落之景,将主人公烦乱心绪与孤独寂寞之情融入其中,未言相思却已暗含相思之意。

3. 分段赏析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两句描绘早春杨柳之态。“杨柳乱成丝”生动展现出千万条柳丝随风飘舞、如丝如缕的繁茂之景,一个“乱”字,既写出柳丝纷扬的自然状态,又隐隐映射出折柳者烦乱的心绪。“攀折上春时”点明时间为春天,同时巧妙点题,“攀折”二字勾勒出有人一手握住柳枝、凝神远眺的画面,虽未直言相思,却已暗含离情别绪,为后文铺垫。“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两句继续刻画杨柳。诗人细致观察到,因柳枝生长得极为茂密,鸟儿穿梭其中都受到阻碍,足见柳叶之繁密;又因春风轻柔,柳花飘落的姿态也显得轻缓悠然。这两句充分体现诗人对自然景象观察入微、体悟深刻,以细腻笔触描绘出春日杨柳的独特景致。此时虽未直接言说相思,但繁茂的柳色、轻柔的春光,反而衬托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相思之情已在字里行间悄然流露。“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两句转而描写横吹曲。短箫和画角都是横吹曲中使用的乐器,箫管短则声音清扬。“城高”与“林空”中的“高”“空”二字精妙至极,“高”字让箫声仿佛从云端洒落,愈发清厉;“空”字使画角声穿透空旷树林,更添悲戚。此二句为互文,意思是短箫、画角所奏的横吹曲从高城之上响起,穿越空林传来,所奏曲目应是诗题中的《折杨柳》。作为军乐,这乐声从远方传来,更易勾起人们的遐想,为诗歌增添了悠远而悲怆的氛围。“曲中无别意,并是为相思”两句直抒胸臆。对于饱受相思之苦的主人公而言,即便听到其他曲子,也难免触动离别之情,更何况此刻传入耳中的正是充满离别意味的《折杨柳》,加之她正身处折柳凝思的情境中。这两句直接点明诗歌主题,将前文暗含的相思之情直白道出,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全诗前四句实写眼前折杨柳之景,后四句虚写曲中的“折杨柳”;前半部分暗写相思,结尾明写相思,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富有回环萦绕之妙,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婉转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的前四句写折杨柳,为实写;后四句写曲中的“折杨柳”,为虚写。前面暗含相思之情却不明说,是暗写;结尾处予以点明,是明写。颇具回环萦绕之妙。初读全曲,看似写柳、写曲分为两部分。稍作品味,便知写柳是女子眼中所见,写曲是她耳中所闻,浑然一体;在柳与曲背后,隐约有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构思精巧却不露痕迹,契合曲题又不生硬牵强。读来只觉一缕柔情委婉缠绵。至于语言的清丽圆润,又如珍珠串联般历历可感。至此,不得不赞叹诗人的卓越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王寂《赋耐冻青》

下一篇:南北朝·萧纲《玄圃寒夕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