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gu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tái
jìng
lín
jiāng
zhú
máo
yán
huā
bié
lái
pín
jiǎ
shū
yòu
chūn
huā
zhàng
kàn
shí
qīng
jiù
qiǎn
shā
yuǎn
ōu
shuǐ
jìng
qīng
yàn
shòu
fēng
xié
shì
suī
duō
gěng
shēng
yǒu
shēn
xǐng
zuì
chéng
xìng
wéi
jiā

译文

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欣赏那远处闲静浮于水面上的水鸥,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世间的道路虽然充满坎坷,我的人生也是有限的。我这一生,时而清醒,时而沉醉,兴致所至之处,就当作自己的家。

逐句剖析

"苔径临江竹":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

# 临:挨近,靠近。,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茅檐覆地花":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

# 覆:遮盖。

"别来频甲子":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

# 甲子:甲为天干的首位,子为地支的首位。,频:多次。

"倏忽又春华":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

# 春华:即春花。,倏忽:一作“归到”。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还朝,杜甫自成都送到绵州分手。接着德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只好避往梓州。次年八月,杜甫知道房璃死于阆州僧舍,又赴阆州凭吊,以后便漂泊于阆州、梓州两地。由762年离成都,至764年2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8月杜甫又返成都草堂,前后共三年。这里所说的“归到”,是指严武再镇成都后重返草堂的时间。

"倚杖看孤石":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

# 倚杖看孤石:晋谢安所居的地方,有石一柱,谢安常倚仗相对。杜甫在这句诗里说的即指此。

"倾壶就浅沙":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

# 沙:浣花溪有沙。,倾壶:指斟酒。

"远鸥浮水静":欣赏那远处闲静浮于水面上的水鸥,

"轻燕受风斜":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

"世路虽多梗":世间的道路虽然充满坎坷,

# 梗:阻塞。

"吾生亦有涯":我的人生也是有限的。

# 吾生亦有涯:本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涯,穷尽。

"此身醒复醉":我这一生,时而清醒,时而沉醉,

# 此身:一作且应。

"乘兴即为家":兴致所至之处,就当作自己的家。

# 乘兴:兴会所至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归》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中先描绘诗人归来时草堂之景,继而叙述赏春举动,最后阐述对生命有限的解脱之思。在写作手法上,全诗情景交融,写景远近结合。从内容看,开篇的草堂之景,为情感抒发奠基;赏春时,诗人既因美好春景欣喜,又伤感时光飞逝;最后面对世事艰难、人生有限,借酒表达及时行乐之意。此诗用典精妙且隐晦,不易品味。它反映出杜甫饱经忧患、历经困顿后,因漂泊不定而生发的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复杂心境,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对生活的思索与态度,于质朴文字间蕴含深沉情感与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春归》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宝应元年(762年)7月,严武还朝,杜甫自成都送其至绵州后分别。随后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无奈避往梓州。次年八月,杜甫得知房琯死于阆州僧舍,便前往阆中凭吊,此后在阆州、梓州两地漂泊。直至广德二年(764年)二月,严武再次担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三月,杜甫从阆州回到成都草堂,此时距他离开成都已过去三年。在此期间,他辗转多地,历经诸多波折。此诗便是杜甫重返成都浣花草堂时,有感于自己踪迹无常、往来奔波的生活,为抒发其间自伤自解的情绪而作,也反映出他饱经忧患、备尝困顿后随遇而安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春归》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全篇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这是借景抒情、感怀人生之作,诗人描绘春日居所周边景色,抒发对时光流转与人生境遇的感慨。首联勾勒出青苔小径旁临江翠竹、茅檐下落花满地的春日景象;颔联感慨时光飞逝,分别后已历经多次岁月更迭,转眼又逢春天;颈联刻画诗人倚杖凝视孤石、在浅沙滩上倾壶独酌的形象;尾联由景及情,表达尽管前路艰难,但人生有限,自己以醉醒随性、乘兴为家的豁达态度。整首诗将自然之景与人生感悟相融合,展现出诗人复杂而超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远鸥浮水静”描绘了远处水面上,鸥鸟静静地漂浮着的画面。“轻燕受风斜”则聚焦于近处,描写轻盈的燕子在微风中,身姿因风而倾斜的动态场景。这两句一远一近,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层次,也让春天的景象更加立体饱满。以乐景衬哀情:诗的开篇“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描绘了青苔覆盖的小路旁,临江而立的翠竹,以及茅檐下满地的落花,勾勒出一幅清幽、明丽的春日之景。结合“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可知,诗人感叹时光飞逝,一别多年,岁月匆匆。美好的春景与诗人内心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内心的惆怅。

3. 分段赏析

前两联“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开篇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机的春景图,长满青苔的小路靠近江边的竹林,茅屋的屋檐下花朵覆盖着地面,从视觉上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这两句由景入情,感慨分别之后,经历了许多个甲子,时间过得很快,春天又来临了。“频甲子”体现出时间的漫长感,“倏忽”则强调时光飞逝,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时光的思考。中两联“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这两句描写诗人的行为动作,诗人拄着拐杖看孤独的石头,倒出酒壶中的酒在浅沙上饮用,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状态,也暗示出诗人在面对时光流逝时的一种淡定。“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继续描写景色,远处海鸥浮在水面平静之处,轻盈的燕子迎着微风斜飞,这两句通过描写远鸥和轻燕的动态,与前面描写的静态景色相结合,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加生动。后两联“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这两句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世间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虽……亦……”的句式,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尽管人生艰难,但也应坦然面对。“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诗人的豁达态度,身体清醒或者沉醉都没关系,只要乘着兴致,哪里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全诗用词圆润精妙,情景交融自然。写景时,远近之景相互映衬,构建出独特意境。诗中用典含蓄隐晦,颇费思量,像“吾生亦有涯”一句,意味深长,余韵无穷。此诗是诗人饱经忧患、历经困顿时的写照,他深感自己漂泊无定,在这种无奈中,滋生出自我伤怀又自我开解的情绪,最终呈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杜诗词,酷爱下“受”字,盖自得之妙,不一而足。然其所以大过人者无它,只是平易,虽日似俗,其实眼前事耳。

宋俞成《萤雪丛说》

# 应手处觉其谈笑而成。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轻燕”句,宋人所极称。上句之工秀,人未见赏。鸥去人还,故久浮不动也。

清黄生《杜诗说》

# 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

# ①有态(“轻燕”句下)。②(北宋)范元实(范祖禹之子)曰:杜有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吹面受和风”及“轻燕”句,“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句,以为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此春归景物,花竹之间,春华如故,是堂前近景;沙石之外,鸥燕悠然,是溪前远景。下一“静”字,使“远”、“浮”二字有神;下一“斜”字,使“轻”、“受”二字有致。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明代)杨德周曰:“微风燕子斜”,正与此同看,咏之不尽,味之有余。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鸥、燕性情形态,以“静”字、“斜”字传出(“轻燕受风斜”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末四(句)自伤自解,不堪多读,亦有随遇而安之意。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二最隽语。八句“受”字法,最婉。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评选读本》

# 杜诗三用“受”字。“轻燕受风斜”、“修竹不受暑”与“野航恰受(两三人)”句,皆善用“受”字。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知玄《五岁咏花》

下一篇: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