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zhī
èr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chǔ
shuǐ
shān
jiāng
duō
rén
néng
chàng
běn
xiāng
jīn
zhāo
běi
guī
huí
绿
luó

译文

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逐句剖析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山楚水江上雨水多,

#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楚水:①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巴山:①大巴山。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泛指巴蜀一带。

"巴人能唱本乡歌":巴人擅长吟唱本乡歌。

# 巴人:①古巴州人。②古曲名。“《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今朝北客思归去":今朝北方客子思归去,

# 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回入纥那披绿罗":回乡迎来纥那披绿罗。

#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②比喻绿水微波。③荔枝名。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纥那:踏曲的和声。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竹枝词二首(其二)》以游子视角抒写羁旅愁思,通过巴蜀风物与民歌意象的勾连,自然引发深沉的故园之念。第一句以简淡笔墨勾勒场景,暗含多年贬谪的孤寂;第二句看似描摹寻常“巴人踏歌”的民俗场景,却在“江雨霏霏”的迷蒙底色中,将乡音民谣化作刺痛羁旅的利刃。三、四句直溯乡愁核心——“瞿塘人”的欢歌愈是鲜活热烈,愈反衬出“客子”飘零天涯的苦涩。全诗以清新明快的民歌风韵为表,内蕴漂泊者难以排遣的郁结,既生动展现了蜀地风土民情,又构建出民俗图景与孤旅心境的双重艺术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夏任夔州刺史期间,深受巴渝民歌《竹枝》的感染,以屈原《九歌》为精神范式,融合文人雅韵与民间风情,创作了十一首《竹枝词》。这组作品分为《竹枝词九首》和《竹枝词二首》两组,其中后者两首诞生于前九首完成之后。诗人或因艺术构思的突破,或因情感表达的未尽之意,在原有组诗外另起新章,为避免与前作序号衔接,将其独立题为《竹枝词二首》。此诗(其二)正是这后续创作中借巴蜀风物抒怀的结晶,既延续了前九首的民歌底色,又以客子思归的独白开拓了新的抒情维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人以巴蜀民歌为创作蓝本,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客居异乡者的思归之情。全诗将地理风物与心理时空交织,语言清新流畅,既保留了民歌的明快节奏,又融入了文人诗的含蓄寄托。

2. 写作手法

烘托: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通过密集的自然意象群(楚水、巴山、江雨)营造出烟雨迷蒙的意境,为后文游子思归作环境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山水意象叠加,既展现地域特色又烘托出沉郁的情感基调。对比:“巴人能唱本乡歌”与第三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形成鲜明对照。以巴人自适其俗的乡音歌唱,反衬北客羁旅异乡的孤寂,通过“能唱”与“思归”的声情对比,强化游子面对异乡风物时的心理落差。象征:“回入纥那披绿罗”中,“纥那”(古代西南民族服饰)与“绿罗”(绿色丝织品)的服饰细节,既展现地域特色又蕴含象征意义。绿罗的鲜活色彩与游子归乡的渴盼形成隐喻关联,使思归之情具象化为可视的意象。

3. 分段赏析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以平易之语勾勒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而多年贬谪远任的哀愁图景。楚地巴山,远离繁华的长安,虽暂避政治风波,但对于胸怀壮志的诗人而言,心中却满是不甘与无奈。这,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愁苦与失意之情油然而生,难以排解的寂寞与烦闷更是如影随形。而连绵不绝的江雨,更是为这份伤情添上了几分凄凉。在这样的心境下,巴蜀之地的乡歌悄然传入耳畔,引出第二句“巴人能唱本乡歌”。巴人的歌唱本是寻常之事,但在诗人笔下,却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这份不平静,并非仅仅因为耳边的歌声,而是由诸多往事所引发的复杂情感。江雨的凄清与巴歌的悠扬交织在一起,让诗人的愁绪更加浓厚。闻歌思归,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归乡。于是,三、四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应运而生。长安,对于诗人而言,已不再是心灵的归宿。多次的贬谪与打击,让他对政治心灰意冷。长安,只是他心中的一片伤心地。而诗人所向往的归处,或许可以从《纥那》这首乡歌中窥见一斑。它象征着诗人的故乡,那里的人们身着绿色绮罗,踏着《纥那》的节拍边舞边歌,热情地欢迎着诗人的归来。在这样的想象中,窗外的绿水微波仿佛化作了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的绿色绮罗,而耳畔的《纥那》节拍也变得清晰可闻。诗人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家乡人的温暖与欢迎。这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向往,让诗人的心灵得到了片刻的慰藉。

4. 作品点评

《竹枝词二首(其二)》的歌词风格明快灵动,洋溢着浓厚的生活韵味,彰显出鲜明的民俗风情。恰似屈原创作《九歌》时那般,刘禹锡深入民间,从当地民歌里挖掘灵感、汲取养分。他将质朴的民俗风情巧妙转化为文人的雅致表达,创作出了别具一格的民歌体诗歌。这种创作方式,既保留了民歌的鲜活与质朴,又融入了文人的才情与雅趣,充分展现了文学创作中雅俗相互交融、彼此补益的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竹枝歌》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尔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也有情。”予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后两句,馀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李义山“江上晴云杂雨云”,不如刘梦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又: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措词流丽,酷似六朝。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陆时雍曰:《子夜》遗情。周珽曰:起兴于杨柳、江水,而借景于东日、西雨,隐然见唱歌、闻歌无非情之所流注也。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六朝《读曲歌》体,如此方妙。“长恨人心不如水”,浅而俚矣。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

# 此以“晴”字双关“情”字,其源出于《子夜》、《读曲》。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道是无晴却有晴”,与“只应同楚水,长短入淮流”,同一敏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诗中谐隐始于古《槁砧》诗,唐贤间师此意。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温飞卿“玲珑骰子安红豆,人骨相思知不知”,古趣盎然,勿病其俚与纤也。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双关语妙绝千古,宋元人作者极多似此,元音杳不可得。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清毛先舒《诗辩诋》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首起二句,则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费人猜想。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下一篇:唐·白居易《早出晚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