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ǒu
wàng
shān
quán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wàn
zhàng
hóng
quán
luò
tiáo
tiáo
bàn
fēn
bēn
fēi
liú
shù
luò
chū
chóng
yún
zhào
hóng
tiān
qīng
fēng
wén
líng
shān
duō
xiù
kōng
shuǐ
gòng
yīn
yūn

译文

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红色色彩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逐句剖析

"万丈红泉落":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红色色彩的瀑布从山间落下,

#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洪:一作“红”。

"迢迢半紫氛":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 紫氛:紫色的水气。,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奔飞流杂树":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

# 流:一作下。

"洒落出重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 重云:层云。

"日照虹霓似":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

#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风雨闻":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 闻:听到。,天清:天气清朗。

"灵山多秀色":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

# 秀色:壮美景色。,灵山:指庐山。

"空水共氤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空:天空中的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聚焦庐山瀑布远景,尽显其壮美。诗人从大处着笔,开篇以“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赞叹瀑布从天而降的不凡气势,下半部分描绘瀑布在杂树、云彩间的风姿,豪放潇洒,分别从视觉展现其光彩,从听觉凸显声威,赞叹瀑布与天地相融的宏伟境界。全诗借景抒情,在赞美瀑布中寄寓自身豪放风度与开阔胸襟。写作手法运用多种手法,将瀑布受日照之景比作虹霓,生动形象;还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全方位展现瀑布神韵。四联各有侧重,首联总起不凡气势,颔联刻画动态风姿,颈联增添声色魅力,尾联升华整体境界。此诗对瀑布精妙的描写与诗人情感的自然融合,展现出张九龄的诗歌艺术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由唐代张九龄创作。此诗大约作于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之际。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张九龄经历被贬后,又迁任冀州刺史,后获玄宗准许改为洪州都督,不久又转任桂州都督。当时,张九龄因得玄宗恩遇,对朝廷满怀感恩之情,同时,自身才华与德行获皇帝肯定,使其壮志满怀。在这种心境下,他途经湖口,望见庐山瀑布泉的壮美景色,触景生情,借诗歌颂瀑布的磅礴气势,也借此抒发自己豪放的情怀与远大抱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的远景,通过首联赞叹其从天而降的气势,颔联展现瀑布在杂树云彩间的风姿,颈联从视觉和听觉刻画其光彩与声威,尾联赞叹瀑布与天地相接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美景色的赞美,以及自身豪放的风度和开阔的胸襟。

2. 分段赏析

首联“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万丈洪泉落”,诗人开篇便以“万丈”这一夸张之词,极力凸显庐山瀑布的高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观感受到万丈的高度,这种夸张的表达,正是诗人对瀑布雄奇险壮气势的极度推崇与赞叹。同时,诗人以“泉”喻“瀑”,构思极为新奇。通常我们所见的泉是水自地下往上涌出,而此处诗人将瀑布想象成倒置的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股强大的水流从高空喷涌而下,源源不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倾泻的磅礴态势,这种独特的比喻方式,展现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迢迢半紫氛”进一步描绘了瀑布周围的景象。“迢迢”一词,从空间维度上拉长了雾霭的距离,让读者感受到那升腾的雾气在高远的天空中弥漫,增添了一种深邃感。“半”字精准地表现出紫雾与瀑布的位置关系,仿佛紫雾在半空中将瀑布截断,使得瀑布的源头更显神秘莫测,隐藏于迷蒙虚无之中。而“紫氛”这一意象,又极易让人联想到李白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奇幻场景,给瀑布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瑰丽的色彩,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充满神秘气息的氛围,让读者未睹瀑布真容,便已心生向往。颔联“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动态美与力量感的呈现:“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这两句诗,着重展现了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态之美。“奔流”和“洒落”两个动词,极具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瀑布如脱缰野马般迅猛的流速和不可阻挡的气势。瀑布从几重云外奔腾而下,以强大的力量穿越层层杂树,冲出众云的包围,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种动态的过程,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瀑布的灵动与活力,更能深切感受到大自然那磅礴的力量,仿佛能听到瀑布冲击树木、穿越云层时发出的震响,令人心生敬畏。此联在展现瀑布动态美的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庐山的壮美景色。庐山青峦叠翠,嘉木成阴,瀑布在这样的环境中奔腾而下,与周围的杂树、重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宏大而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瀑布动态的描绘,让读者领略到庐山不仅有秀丽的静态之美,更有这种充满力量与动感的活力之美,进一步突显了庐山“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也让读者对庐山的自然景观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颈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视觉与听觉的奇妙融合:“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这一联,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对瀑布进行了更为细腻的刻画。在视觉上,当晴日的阳光照射在瀑布上时,瀑布仿佛幻化成了虹霓,呈现出七彩缤纷的绚丽色彩。“虹霓似”这一巧妙的比喻,将瀑布在阳光下的奇幻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能看到那一道道绚丽的光影在瀑布间闪烁,美不胜收。在听觉上,在天清气朗、本无风雨的环境中,瀑布倾泻而下的巨大声响,却让诗人产生了如急风骤雨般的听觉感受。这种将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从多个感官角度去感受瀑布的魅力,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这一联中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蕴含着丰富的意蕴。诗人并非单纯地写实听到的瀑布声响,而是从瀑布那磅礴的气势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现实听觉界限的独特感受,营造出一种似真似幻的艺术境界。这种感受,既有现实中瀑布声响带来的震撼,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使得诗句更具艺术感染力。若将“闻”字简单理解为清晰听到几十里外瀑布的巨响,便会显得过于拘泥,而失去了诗句中那种空灵、奇妙的韵味。诗人正是通过这种似真似幻的描写,让读者在虚实之间领略到瀑布的神奇与美妙,引发无尽的遐想。尾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灵山多秀色”,诗人以“灵山”来称呼庐山,一个“灵”字,饱含着对庐山的深深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诗人眼中,庐山不仅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更是充满了灵性与神韵的圣地。“多秀色”则简洁而直接地概括出庐山景色的丰富多彩、秀丽迷人,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由衷赞叹,也为尾联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深邃意境的营造与哲学意味的蕴含:“空水共氤氲”一句,化用南朝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诗句,但诗人将“澄鲜”改为“氤氲”,可谓独具匠心。“氤氲”一词,更加强调了庐山水瀑周围雾气缭绕、朦胧迷离的氛围,使得庐山的山水仿佛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交融的美感。这种景象不仅描绘出庐山景色的朦胧之美,更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正如《易经・系辞》中所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庐山的山水正是在天地乾坤的交融中孕育而生,是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体现。诗人通过这一句诗,营造出了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庐山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与和谐统一,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与升华。

3. 作品点评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是张九龄山水诗作品。诗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万丈洪泉落”的夸张,“日照虹霓似”的比喻,生动描绘出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从视觉、听觉多角度着笔,使瀑布形象立体可感,“天清风雨闻”从听觉营造独特感受。且四联布局精巧,层层递进展现瀑布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春归》

下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