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辋川寺":曾经钟爱辋川寺,
# 辋川寺:在陕西蓝田县南。王维晚年在此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来舍之为寺。
"竹窗东北廊":竹制的窗户位于东北长廊。
"一别十余载":离别已十多年,
"见竹未曾忘":再见到竹子仍记忆犹新。
"今春二月初":今年二月初,
# 今春:指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821)春。
"卜居在新昌":我选择定居在新昌里。
# 新昌:新昌坊,在长安城。,居:选择居所,这里指购置住宅。
"未暇作厩库":来不及建造马厩和仓库,
# 厩:马棚。
"且先营一堂":暂且先筑造一间厅堂。
"开窗不糊纸":开窗不糊窗纸,
"种竹不依行":种竹不按行列。
"意取北檐下":特意将窗设于北屋檐下,
"窗与竹相当":与竹子相映成趣。
# 相当:相对。
"绕屋声淅淅":竹声淅淅环绕屋舍,
"逼人色苍苍":竹色苍翠扑面而来。
"烟通杳霭气":烟雾朦胧中竹影摇曳,
# 霭气:深远貌。,烟通:指竹林的烟霭与深远的雾气相连。
"月透玲珑光":月光穿透竹隙洒下清辉。
"是时三伏天":此时正值三伏酷暑,
"天气热如汤":天气如沸水般炎热。
"独此竹窗下":独坐竹窗之下,
"朝回解衣裳":退朝归来解开官服。
# 朝回:去朝廷办公回来。
"轻纱一幅巾":头戴轻纱巾,
"小簟六尺床":卧于六尺竹席床。
# 簟:竹席。
"无客尽日静":无客来访终日寂静,
"有风终夜凉":夜风徐来通宵凉爽。
"乃知前古人":方知古人所言不虚,
"言事颇谙详":深谙生活真谛。
# 谙详:熟悉详尽。
"清风北窗卧":卧于北窗清风中,
"可以傲羲皇":心境高傲如上古羲皇。
# 羲皇:即传说中的伏羲氏。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尝爱辋川寺,竹窗东北廊”两句开篇点明曾经喜爱辋川寺的竹窗东北廊,奠定了对竹窗喜爱的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竹窗的回忆和描述。“一别十余载,见竹未曾忘”此句写与辋川寺竹窗分别十多年,却始终难以忘怀,强调了竹窗在诗人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了其对竹窗情感的深厚。“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这两句交代了时间(今春二月初)和事件(在新昌选择居所),为后文写新居所的竹窗做了铺垫。“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表明诗人在新居所还没来得及建造厩库,就先营造一堂,体现出对居住空间中堂的重视,也暗示了对后续营造与竹相关环境的期待。“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描述了开窗不糊纸的独特做法以及种竹不按行列的随性,展现出一种自然、随意的生活态度和居住风格。“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说明选择在北檐下,让窗与竹相对的意图,体现出诗人对竹与窗搭配的用心,为营造独特的居住氛围做准备。“绕屋声淅淅,逼人色苍苍”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竹子绕屋,风吹时发出淅淅的声音,竹子的青色扑面而来,生动地描绘出竹的神韵和氛围。“烟通杳霭气,月透玲珑光”这两句描绘了烟雾透过竹子弥漫出杳霭之气,月光穿过竹枝洒下玲珑之光的美妙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点明时间是三伏天,天气酷热,为后文写竹窗下的清凉做对比和铺垫。“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写出诗人在炎热天气里,独独在竹窗下,上朝回来便解开衣裳,突出了竹窗下环境的舒适宜人。“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描写了诗人在竹窗下的装扮(戴轻纱一幅巾)和所用之物(六尺小簟床),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从“静”和“凉”两个方面,写出竹窗下没有客人时整日的安静,有风时整夜的凉爽,进一步强调了此处环境的惬意。“乃知前古人,言事颇谙详”诗人由此感悟到前人所说之事很是熟悉详细,体现出对前人关于类似生活情境描述的认同。“清风北窗卧,可以傲羲皇”化用典故,表达自己在竹窗下,卧于清风之中,能有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甚至可傲视羲皇时人的心境,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情怀。
上一篇:唐·卢纶《和赵给事白蝇拂歌》
下一篇:唐·李治《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