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你可看见潇水湘江旁的丛山中衡山最高,
"山巅朱凤声嗷嗷":山顶上有只朱凤,正在嗷嗷哀叫。
# 声:一作鸣。,巅:一作岩。
"侧身长顾求其群":它转过身长久眺望,想把伙伴寻找,
# 群:一作曹。
"翅垂口噤心甚劳":翅膀垂下,有口难言,心里却在不停地思考。
# 心甚劳:指心里不停地想,在从事思维和体会等等。甚劳:一作劳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它怜悯陷在罗网里的各种小鸟,
"黄雀最小犹难逃":连最小的黄雀也没法潜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它愿分些竹实让蝼蚁一样的弱小者都吃饱,
# 分竹实:指把它自己的食物分给蝼蚁等。
"尽使鸱枭相怒号":却不理睬那些鸱鸮,任它们朝自己凶恶地狂叫。
# 鸱枭相怒号:是指鸱鸮恶鸟对着朱凤怒号。鸱枭:即“鸱鸺”,猛禽,俗名猫头鹰,通常多与“枭”相混。,尽:一作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言古诗。诗歌描绘了衡山之巅朱凤哀鸣求群,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仍悲悯百鸟被困罗网,愿分享竹实给弱小,因而引得鸱枭怒号的情景。通过朱凤这一形象,体现了诗人杜甫心怀仁爱正义,即便对现实绝望,仍心系苍生、与恶势力抗争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对当时社会弱势群体受困、恶势力横行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山巅嗷嗷鸣叫的朱凤起兴,引出下文。同时,用朱凤象征坚持仁爱正义的高尚者,以鸱枭比喻恶势力,以百鸟、黄雀指代弱小群体,使诗歌更具深意。拟人:“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赋予朱凤人的“侧身”“长顾”等动作和“心甚劳”的心理,生动展现朱凤求群的急切与疲惫。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开篇以“君不见”领起,有强调之感,点明朱凤所处的高远之地衡山。“山巅朱凤声嗷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朱凤在山巅哀鸣的画面,既营造出孤寂氛围,又为后文朱凤的行为与情感作铺垫。“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侧身长顾”细腻刻画朱凤求群时的动作,突出其急切心理;“翅垂口噤”通过形态描写展现其疲惫之态,“心甚劳”直接点明内心的操劳与痛苦,生动塑造出孤独又焦虑的朱凤形象。“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愍”字体现朱凤的悲悯,“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描绘弱小者的困境,反映出社会中弱势群体受困的现实,表达朱凤对苍生的同情。“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愿分”表明朱凤的无私与仁爱,愿将珍贵的竹实分享给微小的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则以恶鸟的反应,凸显朱凤善举的不易,暗示正义与邪恶的冲突,深化诗歌对现实批判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朱凤行》是杜甫诗作中的独特篇章。诗人以象征手法,借朱凤喻己,将仁爱正义的追求融入其中,深刻反映乱世现实。其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生动塑造朱凤形象,传达出对弱小的悲悯和对恶势力的憎恶。在文学史上,此诗展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是其心系苍生精神的有力体现,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为研究杜甫思想及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文本。
# 此篇言朱鸟孤立无助,栖托虽高,不忍自求饱,必欲百鸟如黄雀之类在罗网者分竹实以及之,不暇计鸱辈怒号矣。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衡山颠之朱凤,似比衡州刺史……诗意谓其仁心仁政,施及鳏寡,而为贪暴小人所诋毁,故借朱凤以发其苦心,而辨其谤也。凤之竹实不自食,而愿分及蝼蚁,妙于形容。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朱凤行》,悯穷黎也。“侧身”、“垂翅”,文势得此一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蒋弱六云;《白凫》言其节操之苦,《朱凤》言其胸襟之阔,此老岂徒为大言而已,此中实有学问、有性情,不如是,不足为千古第一诗人也。李云;悲天悯人,托物起兴。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鱼玄机《感怀寄人》
下一篇:唐·王勃《普安建阴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