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宿
shí
wèng

朝代:唐作者:卢纶浏览量:1
diàn
殿
yǒu
hán
dēng
cǎo
yǒu
yíng
qiān
lín
wàn
shēng
yān
níng
shuǐ
lóng
shé
zhé
shī
湿
kōng
shān
xīng
hàn
míng
hūn
ǎi
zhōng
bēi
shì
jiè
shǔ
xiá
guāng
jiàn
wáng
chéng
huí
zhān
xiāng
hǎo
yīn
chuí
lèi
hǎi
tāo
píng

译文

大殿中只有寒灯闪烁,草间有萤火虫飞动,千座树林、万道沟壑都寂静得没有一点声音。烟雾凝聚好似积水,龙蛇蛰伏其中,露水沾湿了空旷的山峦,银河显得格外明亮。在昏暗的雾气中,我为这世间的苦难而悲叹,在破晓的霞光里,我又望见了那繁华的王城。回头瞻望佛像的庄严美好,我不禁落下眼泪,这人世间的苦海波涛,何时才能平息啊。

逐句剖析

"殿有寒灯草有萤":大殿中只有寒灯闪烁,草间有萤火虫飞动,

"千林万壑寂无声":千座树林、万道沟壑都寂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烟凝积水龙蛇蛰":烟雾凝聚好似积水,龙蛇蛰伏其中,

"露湿空山星汉明":露水沾湿了空旷的山峦,银河显得格外明亮。

"昏霭雾中悲世界":在昏暗的雾气中,我为这世间的苦难而悲叹,

"曙霞光里见王城":在破晓的霞光里,我又望见了那繁华的王城。

"回瞻相好因垂泪":回头瞻望佛像的庄严美好,我不禁落下眼泪,

"苦海波涛何日平":这人世间的苦海波涛,何时才能平息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宿石瓮寺》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石瓮寺的夜景为描绘对象,通过“寒灯”“草萤”“千林万壑”等景物,勾勒出佛寺的幽深寂寥。诗中“烟凝积水龙蛇蛰,露湿空山星汉明”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烟雾凝滞、露水浸润的静景,映衬星汉的明亮,营造出超脱尘世的禅意氛围。颈联通过“昏霭雾中”与“曙霞光里”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尘世苦难的悲叹与对佛门清净的向往。尾联“回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则借用佛教“苦海”意象,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与自身无力解脱的悲悯。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与佛理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浓厚的宗教哲学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卢纶(742?~798?),唐代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大历中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卢纶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送别、思归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如《和张仆射塞下曲》较有名。其部分描写山林风景之作,也与盛唐诗人声气相接。代表作品有《腊月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无题》。著有《卢户部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佛教感怀诗。诗中描绘石瓮寺幽寂之景,借时空转换表达对世间苦难的悲叹,蕴含着渴望脱离苦海的佛教出世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昏霭雾中悲世界,曙霞光里见王城”。“昏霭雾中”描绘出一种昏暗、迷茫、压抑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悲世界”,流露出对世间种种苦难、纷扰的悲叹与哀伤,体现出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而“曙霞光里”则展现出明亮、温暖、充满希望的景象,此时诗人“见王城”,王城往往象征着秩序、繁华与安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昏霭雾中”与“曙霞光里”的景象对比,以及“悲世界”和“见王城”所传达出的不同情感对比,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实苦难的感慨,又有对美好、安定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殿有寒灯草有萤,千林万壑寂无声”,诗人以寒灯、萤火等微弱光源,勾勒出石瓮寺深夜的幽寂氛围。“千林万壑寂无声”则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了自然环境的静谧,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颔联“烟凝积水龙蛇蛰,露湿空山星汉明”,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烟雾凝滞、积水如镜的静景,以及露水浸润、星汉灿烂的动景。其中,“龙蛇蛰”暗喻自然界的生机潜藏,而“星汉明”则展现了宇宙的浩瀚与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颈联“昏霭雾中悲世界,曙霞光里见王城”,通过黄昏与清晨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昏霭中的世界显得悲凉而迷茫,而曙霞中的王城则清晰可见,象征着希望与现实的冲突。此联既体现了诗人对尘世的悲叹,也透露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尾联“回瞻相好因垂泪,苦海波涛何日平”,诗人回望佛像,因其庄严慈悲之相而感动垂泪,同时联想到众生在苦海中挣扎,不禁发出“何日平”的慨叹。此联将个人情感与佛教哲理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众生苦难的同情与对解脱的渴望,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栖贤寺》

下一篇:唐·李白《酬张司马赠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