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ú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īng
míng
shǒu
ruǎn
ruò
qiǎng
chí
wèi
xià
chóng
cóng
bēi
chūn
niǎo
xuān
chí
céng
zhòng
jiǎn
xìng
jìn
yōu
rén
shuāng
gēn
jié
zài

译文

苦竹生长在高处也能坚守自身,枝干软弱却相互扶持。因为味道苦涩,夏虫都避开它,因为生长低矮,春鸟对它心生疑惑。苦竹不被富贵人家看重,即便面临砍伐似乎也无话可说。庆幸它生长在幽人(隐士)的屋旁,它的霜根在这里扎下。

逐句剖析

"青冥亦自守":苦竹生长在高处也能坚守自身,

# 自守:固守自己的品格。,青冥:青翠幽暗,竹林郁茂的样子。

"软弱强扶持":枝干软弱却相互扶持。

# 扶持:支撑,挺立的意思。,强:勉力。,软弱:形容枝条柔软。

"味苦夏虫避":因为味道苦涩,夏虫都避开它,

"丛卑春鸟疑":因为生长低矮,春鸟对它心生疑惑。

# 丛卑:从竹低矮。

"轩墀曾不重":苦竹不被富贵人家看重,

# 不重:不被看重,不被选用。,轩墀:指富贵家华美的厅堂。

"翦伐欲无辞":即便面临砍伐似乎也无话可说。

# 无辞:不敢推辞,不避剪伐之意。,欲:一作亦。,翦伐:砍伐。翦:一作剪。

"幸近幽人屋":庆幸它生长在幽人(隐士)的屋旁,

# 幽人:隐士。

"霜根结在兹":它的霜根在这里扎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苦竹》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以苦竹为描写对象。首联写苦竹虽生长在高处却坚守自身,因枝干软弱需相互扶持,暗示其生存不易但坚守品质。颔联通过夏虫因味苦躲避、春鸟因丛矮生疑,突出苦竹独特之处及不被理解的境遇。颈联表明苦竹不被富贵人家重视,即便面临砍伐也似乎无话可说,展现其无奈处境。尾联则庆幸苦竹生长在幽人屋旁,霜根在此扎根,传达出对苦竹找到适宜生长环境的欣慰。全诗借苦竹象征诗人自身处境与品格,表达诗人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极有可能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创作地点应为秦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描绘苦竹,写其虽在青天之下坚守自我,却因软弱需外力扶持。它味苦,夏虫躲避;丛矮,春鸟生疑。堂前台阶处不重视它,甚至想砍伐它。所幸靠近幽人房屋,得以扎根。诗人借苦竹,实则表达自己虽有高洁品质却不受重用的感慨,以及坚守自我、向往隐逸高洁生活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开篇写苦竹生长在相对高处,却能坚守自己的生长姿态。尽管枝干较为软弱,它们却相互扶持。此联赋予苦竹人的精神品质,生动地描绘出苦竹虽生存条件艰难,但依然坚守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暗示诗人自身在困境中坚守的决心。颔联:“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这两句进一步刻画苦竹的特点。苦竹味道苦涩,使得夏虫都避开它;它生长得较为低矮,让春鸟心生疑惑。通过夏虫和春鸟对苦竹的态度,从侧面烘托出苦竹的与众不同以及不被外界接受的处境,体现出苦竹的孤独与无奈,也隐喻诗人自身不被理解的境遇。颈联:“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轩墀”指代富贵人家,表明苦竹不被富贵人家看重,没有受到应有的珍视。即便面临被砍伐的命运,苦竹似乎也无话可说。此联写出苦竹的卑微与无奈,展现出它在现实中的艰难处境,进一步隐喻诗人在现实中不被重视,面对困境的无奈之情。尾联:“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笔锋一转,庆幸苦竹生长在幽人(隐士)的屋旁,它的霜根在这里扎下。“幽人”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形象,苦竹生长在其旁,暗示苦竹找到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也传达出诗人在困境中对坚守高洁品质的一种欣慰,表明诗人即便不被世俗认可,依然能在坚守中找到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晚秋闲居》

下一篇:唐·长孙无忌《新曲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