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有苦乐":从军有苦有乐,
# 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
"但问所从谁":要看随谁去出征。
# 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
# 神且武: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
"焉得久劳师":怎会让军队长久地疲惫作战。
# 劳师:让部队去打仗。《左传》:“劳师以袭远。”,焉得:何用。怎会。
"相公征关右":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
# 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
"赫怒震天威":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 天威:天朝军威。,赫怒:勃然震怒。《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一举灭獯虏":第一次出击就消灭了獯虏,
# 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举:举兵。
"再举服羌夷":第二次出击便降服了羌夷。
# 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服:制服。降服。
"西收边地贼":向西平定西部边地的贼寇,
# 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曲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
"忽若俯拾遗":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 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俯:低下头。,忽:犹如,好像。
"陈赏越丘山":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
# 丘山:山丘;山岳。,陈赏:陈列奖赏。颁奖布赏。陈:陈列。赏:赏赐。
"酒肉逾川坻":酒肉漫过河流。
# 坻:水中的高地。《左传》:“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川:河。,逾:超过。
"军中多饫饶":军中物资丰富充裕,
# 饫饶:饱食、富裕。饫,饱食。饶,富饶。
"人马皆溢肥":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 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兼乘还":士兵们徒步出征,归来时却带着缴获的车马,
# 兼乘:两乘、两匹战马。,徒行:步行。
"空出有余资":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富。
# 有余资:有多余的物资可用。余资:丰裕的财物。,空出:空手出行。
"拓地三千里":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
# 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往返速若飞":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 速若飞:一作一如飞。一如:完全相同;全像。
"歌舞入邺城":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
# 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12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所愿获无违":出征时的愿望全部得以实现。
# 所愿获无违:所期待的都实现了,没有事与愿违。所愿:所提愿望。愿望;希望。获:获得。无违:没有违背;不要违背。
"昼日处大朝":白天在朝廷参与处理政务,
# 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处:一作献。,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日暮薄言归":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 薄言:发语词。《诗·周南·芣(fú)苢(y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外参时明政":对外参与光明的朝政,
# 外参时明政:与下句“内”相对,指对外参与理明时政。参时:参加时议。参议和时时评论。明政:清明的政治。
"内不废家私":对内不耽误料理家事。
# 家私:家中私事。
"禽兽惮为牺":连禽兽都因感念恩德而不愿被用作祭品,
# 禽兽惮为牺:此处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连鸟兽都害怕因为糟蹋庄稼而被捕杀。惮:怕,畏惧。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此句言禽兽害怕成为祭品,喻士人不愿为官。《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良苗实已挥":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籽实饱满。
# 挥:摇动。,实:所结的果实。,良苗:指庄稼。
"窃慕负鼎翁":我私下里仰慕负鼎求见商汤的伊尹,
# 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窃:私下。
"愿厉朽钝姿":愿意激励自己这如朽木钝铁般的资质。
# 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
"不能效沮溺":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
# 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据《论语·微子》载:他们隐居而耕,不愿涉世,并嘲讽孔子周游列国。,效:效仿,学习。
"相随把锄犂":跟着他们去扛着锄头犁耙耕种田园。
# 把锄犂: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熟览夫子诗":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
# 夫子:指孔子。据《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劝孔子隐居以避世,孔子不从,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可在山林里与鸟兽同处,我不与世人生活一起,还能同谁在一起呢?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参与变易的工作了。),熟览:孰:同“熟”。孰览:仔细观看。
"信知所言非":确实相信他们所说的不对。
# 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信知:相信知晓。深知,确知。
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汉魏间诗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初平四年,王粲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为“曹王”。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代表作品有《七哀诗》《登楼赋》。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从军诗。全诗通过描绘征伐西羌的战争全景,赞美了曹操西征张鲁的武功,与诗人不愿避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展现了建安时期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多处运用夸张手法,凸显战争的速胜与军中的富足,“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以“一举”“再举”“速若飞”极言曹军攻势凌厉、进展神速;“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以“丘山”“川坻”的宏大意象,夸张描绘赏赐之厚、物资之丰,侧面烘托曹操治军有方、恩威并施的形象。议论:诗篇起笔即直陈观点“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开门见山地点明从军的苦乐取决于统帅的贤明与否,奠定全诗对曹操的赞美基调。随后以“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进一步强调统帅的神武非凡,战争必能速胜,情感直率浓烈,毫无隐晦。
3. 分段赏析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这两句点明全诗主旨,指出从军的苦乐感受关键在于追随的主帅是谁。一个“但问”强调了选择统帅的决定性作用,开宗明义,奠定了全诗颂扬主帅的基调。“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这两句承接上句,具体说明如果追随的主帅神明而威武,军队就不会长久地疲惫作战。点明了“乐”的前提条件在于主帅的杰出才能。“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这两句点明此次出征的主帅和地点,并渲染其声威。“相公”是对曹操的尊称。“赫怒”形容盛怒,“震天威”极言其威严气势惊天动地,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主帅的威严和出师之正义凛然。“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这两句概述战事的顺利和成功。“一举”、“再举”表明军事行动接连告捷,节奏明快。“灭獯虏”、“服羌夷”具体指出征服的对象,用词简洁有力,展现所向披靡之势。“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平定西部边患的轻松迅捷。“忽若俯拾遗”运用比喻,将收复边地、剿灭贼寇比作弯腰拾取地上的东西一样容易,极其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军事行动的神速和成功,侧面烘托主帅的英明神武和军队的强大。“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这四句集中描写军队获胜后的富足和犒赏之丰厚。赏赐堆积如山,酒肉多过河流,“饫饶”、“溢肥”直白地描绘出物资极其充裕、人马饱足的状态。这些描写旨在表现胜利的成果和主帅对士卒的慷慨,渲染“乐”的氛围。“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这两句具体写缴获之丰。士卒徒步出征却带着缴获的车马归来,出征时轻装简从,归来时却物资充盈,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强调战利品的丰富和军事上的巨大成功。“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这两句总结战果的辉煌和行军的迅速。“拓地三千里”以具体数字突出开疆拓土的功绩;“往返速若飞”再次运用比喻,强调军事行动效率极高,呼应前面的“忽若俯拾遗”。“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这两句描写凯旋的场景和心情。将士们载歌载舞进入都城邺城,“歌舞”直接呈现胜利的喜悦;“所愿获无违”表明出征时的愿望全部实现,心满意足,点明从军之“乐”的实现。“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这四句描写主帅在朝为官与兼顾家庭的和谐生活。白天在朝廷处理大事,傍晚安然回家,“外参时明政”指参与光明的朝政,“内不废家私”指不耽误料理家事。展现了一种功成身退、公私两全的理想状态,是“乐”在和平时期的延续。“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这两句运用典故和比喻称颂曹操治下的仁政和繁荣。“禽兽惮为牺”化用《左传》典故,意指连禽兽都因感念恩德而不愿被用作祭品,比喻百姓安居乐业,免受苦难;“良苗实已挥”描绘庄稼茁壮成长、籽实饱满,象征社会安定富足。这是对主帅文治的赞扬。“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的志向。“负鼎翁”指伊尹,他曾负鼎求见商汤,诗人借此表示仰慕辅佐明君建立功业的贤臣,并愿意以此激励自己虽如“朽钝”般才能平庸的身体和精神。表明自己渴望效力于明主、建功立业的心迹。“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这两句表明诗人的人生选择。“沮溺”指古代隐士长沮、桀溺。诗人明确表示自己不能效仿隐士归隐田园、耕种自足的生活态度。与上句结合,进一步强调其积极入世、追随明主建功立业的决心。“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最后两句收束全篇,点明写作缘由。“夫子诗”可能指孔子关于从军或隐逸的诗句或观点。诗人说自己仔细阅读后,确信那些认为从军苦或应归隐的观点是不对的。以此反证自己此次从军经历是正确而快乐的,再次呼应开头“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简练,情感昂扬,专写从军之乐,多用铺陈渲染手法,辅以比喻等修辞方式,与钟嵘《诗品》中所说的“愀怆之辞”形成鲜明对比。
# 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
# (“从军有苦乐”篇)写掳获之多,曲意描摹。“徒行”二句,更有致,语亦苍古。“禽兽惮为牺”下商度出处,另是一意。(“凉风厉秋节”篇)立言得体,调并苍劲,古质之笔,不及汉而高于晋。汉人笔古,然情更流丽;晋人亦苍,然视此较近。(“从军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朝发邺都桥”篇)“逍遥”四句,千万全军,俨然在目。后段立言得体,不作书生语。故佳。(“悠悠涉荒路”篇)此应是还师至谯作,然以仲宣始至谯,故云然。前段景地,写得生动。
清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从军有苦乐”篇)从来以仲宣此诗为颂美。“从军”四句,似美征西之不久之劳师,然已暗刺征东之劳师也。“相公”六句,似美之,已有黩武意,且暗伏三举之失。“陈赏”云云,明是贪获,非王者秋毫无犯之师。“拓地”云云,见幸博一捷,便已志盈气骄。“昼日”四句,见中日营营,只是外揽权内营私,非古大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之义。然此犹属美词,以张鲁虽小,忠在肘腋故也。(“凉风厉秋节”篇)武帝既胜张鲁,乃大兴伐吴。此章说士卒出门恋家之苦。至末“弃余”云云,见不顾离家背井之苦,而奋勇先登,是军师之用命也。军师用命而犹然败绩,是主人之失算也。其云“速平”,固是慰军师;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却有深意。盖曰:“才如周公,而征东犹烦三年,况今才未必过周公,而敌大于周公之敌乎?曰:“暂征必速平”,有轻敌之意,必者,不必也。(“从军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乡之苦,连上出门恋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驱之锋销之下哉!(“朝发邺都桥”篇)此篇“朝发”云云,极陈军容之盛,便有荷坚投鞭断流,自骄之意。运筹一由圣君,见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其云“恨无所陈”,乃是谦词,观“许历”云云,当时仲宣定有所陈,武帝不能用之耳。合首篇自叙观之,见我本有惮牺之情,不乐仕宦,特感苗委之德而来,一吐胸中之奇耳。(悠悠涉荒路”篇)前征张鲁,还称军获之盛,此独写大兵之后,千里萧条,烟火断绝,分明画出一群败兵抱头鼠窜周周章章光景,以形谯国之美。然兵发自邺城,胜当归邺,败亦当归邺。谯,虽则发迹之处,今则魏之边境,边境如此之美,而邺为建都之地,美更何如?此总形魏国之美也。其形魏国之美何也?盖曰:魏国之美如此,照他乡之苦如彼;军士归家之乐如此,再照前离家出门之苦如彼;为人上者,何不固本自治,令吾民安家乐业,而膜武不休,何为耶?“朝入”云云,绝幕写败兵逃归,急急如恐逸兵奄至。望谯而止,犹放生鱼于池,始则圈圈,既则洋洋,非摹入谯之乐,正形未入谯之苦耳。“虽客愿留”者,照前军发邺城,则军士之家皆在邺城,今以败北之故,暂住谯国,故曰“客”也;不过暂留,收集后未散兵耳。合五诗观之,前篇见小功之不足骄;后四篇,大兵不可轻动;此仲宣讽魏武微意,而为万世戒也。
清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
上一篇:魏晋·曹植《盘石篇》
下一篇:魏晋·阮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