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炯炯吐香雾":博山炉飘出阵阵香雾,
# 博山:即博山炉,又叫博山香薰,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红烛引至更衣处":子夫手执红烛引着武帝至尚衣轩。
"夜如何其夜漫漫":长夜漫漫,不知已是什么时候,
# 夜如何其:一作如何其夜。
"邻鸡未鸣寒雁度":邻近的鸡还未打鸣,寒雁已经飞过去了。
"庭前雪压松桂丛":庭院前的雪将松桂压得低低的,
"廊下点点悬纱笼":长长的走廊下那点点烛光迷茫的笼罩着这一切。
# 纱笼:纱质的灯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堂上宾客们还在饮酒作乐,
"嘈囋琵琶青幕中":帘幕中乐声扰扰。
# 嘈:即喧闹,嘈杂。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歌以汉武帝与卫子夫的历史典故为题材,通过"博山炯炯吐香雾"的宫廷夜宴场景、"夜漫漫"的时间流动以及"醉客争笑语"的宴饮氛围,描绘了歌者卫子夫因更衣得幸的偶然事件,展现了宫廷生活中机遇对个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诗中"雪压松桂"的意象暗喻人物命运的冷峻转折,"邻鸡未鸣"的细节则暗示帝王宠幸的短暂性,最终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也让我们看到古代宫廷生活中的特殊场景以及人物命运因帝王意志而改变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博山炯炯吐香雾”“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等对博山炉香烟、漫长黑夜、寒雁、雪压松桂、廊下纱笼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静谧且略带奢华的氛围,借这些环境之景,侧面烘托出卫子夫得幸这一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抒发了对宫廷生活的一种独特感受。移步换景:诗歌首联从博山炉、红烛的场景写起,描绘出更衣处的环境;颔联将视线转向夜晚的天空,写寒雁飞过;颈联又把视角转到庭院,描写雪压松桂丛和廊下纱笼;尾联聚焦于宴会中的醉客和琵琶声。诗人随着描写的推进,不断变换观察的角度和场景,使读者能更全面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点面结合:尾联“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描绘了宴会上众人的热闹场景,是对宴会整体氛围的勾勒,属于“面”的描写;而前面各联中对博山炉、红烛、寒雁、雪压松桂、纱笼等具体事物的描写则是“点”。点面结合,既展现了宴会的宏大场面,又突出了细节之处,使诗歌内容丰富,生动形象。
3. 分段赏析
首联“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博山”指博山炉,“炯炯”生动地描绘出博山炉中火焰明亮的样子,“吐香雾”则展现出香烟袅袅升起的场景,“红烛引至”营造出一种神秘且带有仪式感的氛围,暗示着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这一重要事件的开端。颔联“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夜如何其”的疑问,加重了夜的漫长之感,“夜漫漫”直接点明夜的深沉无尽,“邻鸡未鸣”强调时间尚早,“寒雁度”以寒雁飞过,增添了夜晚的冷清与静谧,从侧面烘托出这一夜对故事主角来说的特殊与漫长。颈联“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视线由远及近,先写庭前被雪覆盖的松树和桂树,“雪压”既展现了雪景的美,又暗示了环境的清冷,“松桂”象征高洁;再写廊下悬挂的点点纱笼,“点点”突出纱笼的数量,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奢华的氛围。尾联“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将笔触聚焦于宴会本身,“满堂醉客”描绘出宴会上宾客众多且沉醉的状态,“争笑语”生动地展现出众人喧闹欢乐的场景,“嘈囋琵琶”以琵琶声的嘈杂,进一步烘托出宴会的热闹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卫子夫得幸这一事件发生时周围环境的热闹与喧嚣。
# 梦得歌皆秀丽婉转,故当推能擅美。梦得七言古诗,大历才子之遗声,不能自立家。
清何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