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村多年树":荒废村庄的老树,
"生在古社隈":生长在古老社庙的角落。
"为作妖狐窟":成了妖狐的巢穴,
"心空身未摧":树心已空但树干未倒。
"妖狐变美女":妖狐幻化成美女,
"社树成楼台":社树变成华丽楼台。
"黄昏行人过":黄昏时路人经过,
"见者心裴回":看见的人心神恍惚。
"饥雕竟不捉":饥饿的雕鹰竟不捕捉(狐妖),
"老犬反为媒":老狗反而替它做媒。
"岁媚少年客":年年迷惑年轻过客,
"十去九不回":十人去了九人不归。
"昨夜云雨合":昨夜乌云暴雨交加,
"烈风驱迅雷":狂风裹挟着迅雷。
"风拔树根出":大风连根拔起老树,
"雷劈社坛开":雷霆劈开社庙祭坛。
"飞电化为火":闪电化作烈火,
"妖狐烧作灰":妖狐被烧成灰烬。
"天明至其所":天亮后到那地方,
"清旷无氛埃":清净空旷没有污浊。
"旧地葺村落":旧地重建起村落,
"新田辟荒莱":新田开垦出荒地。
"始知天降火":这才知道天降烈火,
"不必常为灾":不一定是带来灾祸。
"勿谓神默默":别说神灵沉默不语,
"勿谓天恢恢":别说天道宽疏难察。
"勿喜犬不捕":别因恶犬不咬而庆幸,
"勿夸雕不猜":莫为邪行未遭惩而夸耀。
"寄言狐媚者":奉劝那些狐媚之徒,
"天火有时来":天火终有一日会降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开篇“废村多年树,生在古社隈。为作妖狐窟,心空身未摧”,描绘出荒废村落里长在古社旁的老树,已成为妖狐巢穴,虽树心已空但树干未倒,营造出一种荒凉神秘氛围,引出下文妖狐故事。“妖狐变美女,社树成楼台。黄昏行人过,见者心裴回”,运用想象与夸张,写妖狐幻化成美女,社树变为楼台,黄昏时迷惑行人,行人徘徊不前,刻画了妖狐的迷惑性,暗示世间邪恶势力善于伪装诱人。“饥雕竟不捉,老犬反为媒。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通过对比,饥饿的雕竟不捕捉妖狐,老犬反而为其做媒,妖狐年年迷惑少年,致使多数人有去无回,批判了助纣为虐的现象,揭示不良现象猖獗的原因。“昨夜云雨合,烈风驱迅雷。风拔树根出,雷劈社坛开。飞电化为火,妖狐烧作灰”,描绘风云突变,风雷交加,拔树劈坛,飞电燃火将妖狐烧成灰,展现正义力量的强大,暗示邪恶终会被惩处。“天明至其所,清旷无氛埃。旧地葺村落,新田辟荒莱。始知天降火,不必常为灾”,写天明后此地恢复清明,人们在旧地重建村落、开垦荒田,表明上天降火并非总是灾难,也能带来新生与改变。最后“勿谓神默默,勿谓天恢恢。勿喜犬不捕,勿夸雕不猜。寄言狐媚者,天火有时来”,以议论作结,告诫人们别以为神明沉默、上天疏阔,别因犬不捕、雕不疑而欣喜自夸,警告那些像妖狐般谄媚迷惑他人者,上天的惩罚随时会降临,点明诗歌劝诫世人、警示邪恶的主题。
上一篇:唐·元稹《红荆》
下一篇:唐·白居易《青龙寺早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