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è​​
shī
shí
shǒu
·
·
hè​​
shè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fèi
cūn
duō
nián
shù
shēng
zài
shè
wēi
wéi​​
zuò
yāo
xīn
kōng
shēn
wèi
cuī
yāo
biàn
měi
shè
shù
chéng
lóu
tái
huáng
hūn
xíng
rén
guò
jiàn
zhě
xīn
péi
huí
diāo
jìng
zhuō
lǎo
quǎn
fǎn
wéi
méi
suì
mèi
shào
nián
shí
jiǔ
huí
zuó
yún
liè
fēng
xùn
léi
fēng
shù
gēn
chū
léi
shè
tán
kāi
fēi
diàn
huà
wéi
huǒ
yāo
shāo
zuò
huī
tiān
míng
zhì
suǒ
qīng
kuàng
fēn
āi
jiù
cūn
luò
xīn
tián
huāng
lái
shǐ
zhī
tiān
jiàng
huǒ
cháng
wéi
zāi
wèi
shén
wèi
tiān
huī
huī
quǎn
kuā
diāo
cāi
yán
mèi
zhě
tiān
huǒ
yǒu
shí
lái

译文

荒废村庄的老树,生长在古老社庙的角落。成了妖狐的巢穴,树心已空但树干未倒。妖狐幻化成美女,社树变成华丽楼台。黄昏时路人经过,看见的人心神恍惚。饥饿的雕鹰竟不捕捉(狐妖),老狗反而替它做媒。年年迷惑年轻过客,十人去了九人不归。昨夜乌云暴雨交加,狂风裹挟着迅雷。大风连根拔起老树,雷霆劈开社庙祭坛。闪电化作烈火,妖狐被烧成灰烬。天亮后到那地方,清净空旷没有污浊。旧地重建起村落,新田开垦出荒地。这才知道天降烈火,不一定是带来灾祸。别说神灵沉默不语,别说天道宽疏难察。别因恶犬不咬而庆幸,莫为邪行未遭惩而夸耀。奉劝那些狐媚之徒,天火终有一日会降临。

逐句剖析

"废村多年树":荒废村庄的老树,

"生在古社隈":生长在古老社庙的角落。

"为作妖狐窟":成了妖狐的巢穴,

"心空身未摧":树心已空但树干未倒。

"妖狐变美女":妖狐幻化成美女,

"社树成楼台":社树变成华丽楼台。

"黄昏行人过":黄昏时路人经过,

"见者心裴回":看见的人心神恍惚。

"饥雕竟不捉":饥饿的雕鹰竟不捕捉(狐妖),

"老犬反为媒":老狗反而替它做媒。

"岁媚少年客":年年迷惑年轻过客,

"十去九不回":十人去了九人不归。

"昨夜云雨合":昨夜乌云暴雨交加,

"烈风驱迅雷":狂风裹挟着迅雷。

"风拔树根出":大风连根拔起老树,

"雷劈社坛开":雷霆劈开社庙祭坛。

"飞电化为火":闪电化作烈火,

"妖狐烧作灰":妖狐被烧成灰烬。

"天明至其所":天亮后到那地方,

"清旷无氛埃":清净空旷没有污浊。

"旧地葺村落":旧地重建起村落,

"新田辟荒莱":新田开垦出荒地。

"始知天降火":这才知道天降烈火,

"不必常为灾":不一定是带来灾祸。

"勿谓神默默":别说神灵沉默不语,

"勿谓天恢恢":别说天道宽疏难察。

"勿喜犬不捕":别因恶犬不咬而庆幸,

"勿夸雕不猜":莫为邪行未遭惩而夸耀。

"寄言狐媚者":奉劝那些狐媚之徒,

"天火有时来":天火终有一日会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答诗十首·和古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寓言体古体诗。此诗以荒村古树为妖狐盘踞的巢穴展开叙事,揭露了妖狐幻化美女、蛊惑行人的邪恶行径;后以天降雷火诛灭妖狐、净化土地的结局,彰显了天道惩恶扬善的必然规律。全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对比和通俗犀利的语言,批判了社会中的奸邪势力,同时表达了对秩序重建的期望,体现了白居易诗歌“讽喻现实、教化人心”的创作特点,具有深刻的道德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废村多年树,生在古社隈。为作妖狐窟,心空身未摧”,描绘出荒废村落里长在古社旁的老树,已成为妖狐巢穴,虽树心已空但树干未倒,营造出一种荒凉神秘氛围,引出下文妖狐故事。“妖狐变美女,社树成楼台。黄昏行人过,见者心裴回”,运用想象与夸张,写妖狐幻化成美女,社树变为楼台,黄昏时迷惑行人,行人徘徊不前,刻画了妖狐的迷惑性,暗示世间邪恶势力善于伪装诱人。“饥雕竟不捉,老犬反为媒。岁媚少年客,十去九不回”,通过对比,饥饿的雕竟不捕捉妖狐,老犬反而为其做媒,妖狐年年迷惑少年,致使多数人有去无回,批判了助纣为虐的现象,揭示不良现象猖獗的原因。“昨夜云雨合,烈风驱迅雷。风拔树根出,雷劈社坛开。飞电化为火,妖狐烧作灰”,描绘风云突变,风雷交加,拔树劈坛,飞电燃火将妖狐烧成灰,展现正义力量的强大,暗示邪恶终会被惩处。“天明至其所,清旷无氛埃。旧地葺村落,新田辟荒莱。始知天降火,不必常为灾”,写天明后此地恢复清明,人们在旧地重建村落、开垦荒田,表明上天降火并非总是灾难,也能带来新生与改变。最后“勿谓神默默,勿谓天恢恢。勿喜犬不捕,勿夸雕不猜。寄言狐媚者,天火有时来”,以议论作结,告诫人们别以为神明沉默、上天疏阔,别因犬不捕、雕不疑而欣喜自夸,警告那些像妖狐般谄媚迷惑他人者,上天的惩罚随时会降临,点明诗歌劝诫世人、警示邪恶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红荆》

下一篇:唐·白居易《青龙寺早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