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澄潭映远空":清澈碧绿的兴庆池潭水倒映着远方的天空,
"紫云香驾御微风":皇帝的车驾如紫云般在微风中驶来。
"汉家城阙疑天上":汉朝的城阙仿佛在天上,
"秦地山川似镜中":秦地的山川如同在镜子中。
"向浦回舟萍已绿":驶向岸边的小舟周围,浮萍已经变绿,
"分林蔽殿槿初红":树林分开,盛开的木槿花遮住了部分宫殿。
"古来徒羡横汾赏":自古以来人们只是空自羡慕汉武帝横汾巡游的雅兴,
# 赏:一作“曲”。
"今日宸游圣藻雄":而如今皇帝出游所作的诗篇是如此雄伟。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宫廷宴饮题材的诗。描绘了兴庆池侍宴时的热闹场景和优美景色,体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表达了诗人对帝王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描绘了碧水澄潭、远空、紫云香驾、舟行绿萍、槿花初红等诸多美景,通过对这些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皇帝兴庆池侍宴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皇家富贵、盛世景象的歌颂。对比:“古来徒羡横汾赏,今日宸游圣藻雄”,将古时帝王的宴游与当今皇帝的宴游进行对比,突出当今皇帝兴庆池侍宴的盛大与不凡,以及皇帝所作诗文的雄健。
3. 分段赏析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两句写兴庆池的远景。清澈的池水倒映着远方的天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开阔的氛围。“紫云香驾御微风”则写帝王的车驾如同紫云般在微风中驶来,“紫云”“香驾”等词,体现出帝王的尊贵与威严,给画面增添了动态美和华丽感。“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诗人俯视池中倒影,宫殿群的倒影与天空的倒影融合,让他一时错认为是天上的宫殿,后又指出是“汉家城阙”,这里以“汉家”代指唐朝,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同时,从池中看到秦地山川如在镜中,进一步展现出池水的清澈以及视野的开阔,将京城地区的全景纳入其中。“向浦回舟萍已绿,分林蔽殿槿初红”: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空、山川拉回到近处的池边。看到驶向岸边的小舟,周围的浮萍已经变绿,而树林中盛开的木槿花,有一部分遮住了宫殿。“已绿”“初红”体现出时节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特定的景色,在宫廷诗中,常根据植物的花序来确定时节,这里也不例外。“古来徒羡横汾赏,今日宸游圣藻雄”:最后一联提到汉武帝在汾阴祭祀后土时的快乐出游及所作的《秋风歌》,而诗人认为唐中宗此次的出游和所作诗篇远超汉武帝。“徒羡”二字,强调了古人虽有类似的出游赏景,但都不及今日皇帝的宸游和诗才,回到了帝王主题上,是对唐中宗的恭维和赞美。
4. 作品点评
《兴庆池侍宴应制》整首诗将情与景精妙融合,营造出浑然一体的意境,韵味悠长,于含蓄之中尽显独特诗味。
# 音律调畅,骈丽精工,初唐压卷。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此为避实笔,取虚笔,非俗儒之所以与矣。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传》
# 起句破兴庆池,次句破宴,皆带兴象。中二联,两大景、两细景分写。收侍宴应制。气象高华浑罩,与右丞同工。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郭云:将“天上”、“镜中”影出池来,妙妙。王云:风格矫然。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繁花依草,点缀增妍。
不详《沈诗评》
# 声色高华。
明郝敬《批选唐诗》
# 南村曰:“汉家”二语,指点生云烟,故知妙笔自挟灵隽之气。
清张惣《唐风怀》
# 非徒写景韶丽,当玩其细腻入微处(“汉家城阙”二句下)。用“横汾”者多矣,不若此之切(“古来徒羡”句下)。
清毛张健《唐体馀编》
#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写景空阔,妙在池上收纳而入。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汉家”二句,卓立开张。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