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chú
ā
luó
ā
luó
cái
líng
jiē
cái
lián
ěr
xiōng
yǎng
suī
jiāo
ái
xìng
shí
cōng
míng
xué
huà
méi
yàng
xiào
yǒng
shī
shēng
chǐ
齿
jīn
duò
chǐ
齿
zuó
shǐ
shēng
tóu
jǐn
luò
dǐng
chū
chéng
lǎo
yòu
xiāng
dài
shuāi
hái
yīng
miǎn
xiǎng
rén
xīn
ài
qīng
cài
yōng
niàn
wén
gōng
tàn
yíng
gǎn
qiú
dàn
wèi
wàng
qíng

译文

我的小女名叫阿罗,阿罗年方七岁整。可叹我这平庸父,怜你孤单无弟兄。宠你虽显痴愚态,天资灵慧实堪惊。偷学母亲描眉黛,仿我吟诗声泠泠。我齿摇摇将零落,你牙新萌如春笋。我发稀疏已凋尽,你髻初挽正娉婷。老去幼长难同步,父衰女幼隔光阴。遥思古来慈父心,爱子情深一般同。蔡邕痛惜文姬苦,于公慨叹缇萦忠。岂敢奢求你反哺,唯愿莫忘父女情。

逐句剖析

"吾雏字阿罗":我的小女名叫阿罗,

"阿罗才七龄":阿罗年方七岁整。

"嗟吾不才子":可叹我这平庸父,

"怜尔无弟兄":怜你孤单无弟兄。

"抚养虽骄騃":宠你虽显痴愚态,

"性识颇聪明":天资灵慧实堪惊。

"学母画眉样":偷学母亲描眉黛,

"效吾咏诗声":仿我吟诗声泠泠。

"我齿今欲堕":我齿摇摇将零落,

"汝齿昨始生":你牙新萌如春笋。

"我头发尽落":我发稀疏已凋尽,

"汝顶髻初成":你髻初挽正娉婷。

"老幼不相待":老去幼长难同步,

"父衰汝孩婴":父衰女幼隔光阴。

"缅想古人心":遥思古来慈父心,

"慈爱亦不轻":爱子情深一般同。

"蔡邕念文姬":蔡邕痛惜文姬苦,

"于公叹缇萦":于公慨叹缇萦忠。

"敢求得汝力":岂敢奢求你反哺,

"但未忘父情":唯愿莫忘父女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吾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父女亲情为主题,通过描绘幼女阿罗七龄的聪慧天真(“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对比诗人衰老之态(“我齿今欲堕,汝顶髻初成”),在“老幼不相待”的时光错位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深沉感慨与独生女无伴的怜惜。全诗以平易质朴的白描手法铺陈生活细节,如“齿堕”与“齿生”、“发落”与“髻成”的对比,凸显生命轮回的苍凉;更借蔡邕怜女(蔡文姬)、于公叹孝(缇萦救父)的历史典故,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父爱本质的哲思。前八句写幼女娇憨聪颖,中八句聚焦代际交替的无奈,后四句以古喻今寄寓深情。作为白居易家庭诗的代表作,此诗以家常语写至情事,在平凡细节中注入儒家伦理的温情,既展现中唐士人的家庭观,又以“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的谦卑恳切,道尽天下慈父“卑微而伟大”的共性,堪称中国古代亲情诗歌中“以浅语诉深衷”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以简笔勾勒女儿阿罗模仿母亲画眉、学父亲吟诗的天真情态,不加修饰却生动传神,体现白居易“老妪能解”的语言风格。对比:“我齿今欲堕,汝齿昨始生”以“齿堕”与“齿生”、“发落”与“髻成”的强烈对照,凸显父女两代人生命阶段的错位,强化“老幼不相待”的时光流逝之痛。用典:“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化用蔡邕痛失爱女(蔡文姬流离)、于公感念孝女(缇萦救父)的典故,将个人父爱升华为对古今慈孝本质的哲思。

2. 分段赏析

首段开篇以“吾雏字阿罗”的昵称起笔,勾勒幼女七龄聪慧:“学母画眉样,效吾咏诗声”以白描手法写其天真模仿父母的情态,鲜活灵动;“骄騃”与“聪明”并置,既显宠爱又暗含对女儿无兄弟相伴的怜惜。中段通过“齿堕”与“齿生”、“发落”与“髻成”的强烈对比,突显父女两代人生命阶段的错位,以“老幼不相待”直击时光无情,将个人衰老的无力感升华为生命轮回的苍凉哲思。末段借蔡邕(文姬之父)与于公(缇萦之父)的典故,将个体父爱嵌入历史长河,赋予其儒家伦理的普世意义;“敢求得汝力”以谦卑反问,道出慈父“不图反哺,唯愿勿忘”的卑微深情,于恳切中见深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棠《过故洛城》

下一篇:唐·宇文鼎《山下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