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在帘钩":落日好像悬挂在卷帘所用的挂钩上,
# 帘钩:卷帘所用的钩子。
"溪边春事幽":凭窗而望,只见溪边的农人正忙碌着春耕。
"芳菲缘岸圃":沿溪岸的园圃上满是鲜花绿草,
"樵爨倚滩舟":农人们有的在打柴做饭,有的正将小船停靠在溪滩上。
# 樵爨:打柴做饭。
"啅雀争枝坠":叽叽喳喳的雀鸟在树枝上跳跃、争闹,有的掉了下来,
# 啅雀争枝坠:张远注:北齐张子信,善风角。奚永落与子信坐,鹊鸣庭树,斗而坠,子信曰:“有口舌事,虽敕唤亦不可往。”是夜琅琊王五使召,辞之,诘朝难作。啅:噪聒。
"飞虫满院游":飞虫也满院游走。
"浊醪谁造汝":是谁酿造出了这浊酒啊,
# 浊醪:浊酒。
"一酌散千忧":让我能一酌消解无数烦忧。
# 忧:罢人忧。,酌:一作酌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春日溪边傍晚时分的幽美景色,如芳菲的岸圃、樵爨的滩舟、争枝的雀鸟、满院的飞虫等,最后由景入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千般愁绪。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六句描绘景色,尾联“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则由景入情,将眼前之景与内心的忧愁紧密相连,借景抒情,情因景生。反衬:乐景衬哀情,诗中前六句极力描写春日傍晚景色的美好和充满生机,尾联却陡然一转,发出“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的感慨,以眼前的乐景反衬出内心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点明时间为傍晚,地点在溪边,营造出清幽氛围,也奠定全诗基调。颔联“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从视觉角度描写溪边园圃鲜花盛开,人们在滩舟旁劳作的景象,充满生活气息。颈联“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运用声色结合的手法,将雀鸟争枝的喧闹与飞虫满院的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活泼灵动。尾联“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借问浊酒是谁酿造,表达出诗人希望借酒消愁,流露出内心的愁绪。整首诗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的风格。
# 熨贴中自有风骨。结语虽褊,自不兴波尺水之中。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芳菲缘岸圃”一联,便觉有风月无边意。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落日》诗之“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此景亦人所时遇者,经老杜笔即绝妙。
清吴乔《围炉诗话》
# 五言律首句用韵,宜突然而起,势不可遏,若子美“落日在帘钩”是也。若许浑“天晚日沉沉”,便无力矣。逊轩子曰:……唐人中识锋犯者,莫如子美。其“落日在帘钩”之作,亦难以句匹者也,故置之首句,俊丽可爱;使束于联中,未必若首句之妙。学者观其全篇起结雄健,颈、颔微弱可见矣。
明谢榛《四溟诗话》
# 钟云:“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此舟行幽境。二语是舟泊幽境,非老于舟楫不知(“芳菲”二句下)。谭云:杜五言律,每首中必有一、二语妙绝者,多或至五、六语;竟以结句味短使人气闷。今作诗者何可止言对偶,而不留心于此也(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草堂中卷帘独酌,忽见落日正照帘钩,因用发兴,遂有此作。……情与景会,乐以忘忧,融融泄泄,不自知其乐之所自,而归功于酒曰:是谁造汝,一酌而千忧俱散乎。……公老逢乱离,异乡孤客,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至于衔杯对景,身世俱忘,百忧尽遣。吾谓此老胸中无宿物者,此也。谭于此诗评……似不满于此结,未足与论杜诗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起语天然工妙。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 结比前诗(按指《早起》)稍作意。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画景(“芳菲”二句下)。空中忽作动荡之笔(“浊醪”二句下)。李子德云:本是悒悒无聊,写来更饶景象。
清杨伦《杜诗镜铨》
# 起句自然,接亦不懈。四句妙于三句,五句妙于六句,以饶作意故。结用“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语,而以“谁造汝”三字点化之,恰似于造酒之人倍加感激,并其忧之万难排遣,言外倶见。
清黄生《唐诗矩》